小学历史教育的思考

标签:
教育历史教育研究 |
分类: 教育教学 |
小学历史教育的思考
历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小学已不存在,已归入了科学。但是,历史教育,在小学教育中断然不可消亡。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廖沫沙),更因为“历史是人类的教师”(赫尔巴特)。
什么是历史?简言之,人类在社会的演变过程,就称之为“历史”。最直接的说法:所谓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一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定义,即“通过不懈的追问获得的知识”。
几乎每个人都对过去发生的事有种天然的好奇心。这就是历史教育的最根本的情感基础。
历史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这就是历史教育的最朴素的动力源。
小学历史教育,要达到什么目的呢?
对此看法有许多,但是,都比较倾向于:能够认识、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比较清晰、简单、明确的,是台湾的张元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历史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清醒的头脑跟一颗善良的心。这更符合小学教育的实际。
小学历史教育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
小学历史教育培养的核心素养,一般认为是五个方面: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
所谓时空观念,就是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所谓史料证实,就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所谓历史理解,就是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所谓历史解释,就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所谓历史价值观,就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对小学生进行历史教育,更多地可以结合家史、家族史、校史、家乡史进行。因为家史、校史、家乡史更贴近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认同。当然,在家史、校史、家乡史的教育中无法离开国家史、民族史和世界史。这无非是将小学生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关联、延续、建构和判断的过程。这更是小学历史教育由近及远的认识、学习与深化的过程。
小学历史教育,应该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