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黄冈市调研考试地理试卷分析
(2013-03-29 17:09:12)
标签:
365教育 |
一、试题特色
1,试题结构稳定:2013年黄冈市调研考试地理试题的结构稳定,依然以两大题型和三大区块的形式出现,即: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部分;单项选择题8道,共计16分;非选择题两块,我国区域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各一题,看图填空,每空一分。较好体现了中考的延续性、稳定性原则,这为今后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2,试题注重基础和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应建立在一定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和地理思维品质的基础上,所以对于九年级学生,强调基本知识的学习,强调教材知识的落实尤为重要,本卷命题强调了这一理念。如选择题第1、2、3、6题和第28大题中的第(1)、(4)两问,均是考查初中地理最基础的知识;第6、7、8题和第29大题中的(2)、(3)问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如地球运动、农业生产、社会生活、海陆分布、环境问题等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试题树立了面向全体的理念,没有偏题怪题,注重基础,重点突出,便于师生备考。如全卷35分题中,基础题就占了约30分.
4.试题选拔功能鲜明,导向明确。试题突出对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方法的考察,死记硬背的知识较少,区分度较强,能够较好遴选出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如:单项选择题3题、7题、8题和第28、29大题中的多数小题,考生如果对知识点没有较深、较透彻的理解,想做好这些题是不容易的。
二、抽样分析
1,难度系数与失分主要原因分析见表一:样本112的统计分析如下:
题型 |
得分情况 |
难度系数 |
失分的主要原因 |
||||
选择题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人平分 |
0.75 |
1,三级阶梯知识模糊;(基础不牢) 2,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关系不明确;(技能不强) 3,社会生活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不深,如第4、7、8题(视图能力差) |
||
16 |
2 |
12 |
|||||
非选题 |
28 |
10 |
2 |
5 |
0.5
|
1,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不明,错写多处。如误写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太行山等等(基础不牢); 2,季风区水旱灾害的原因交代不清(学科语言缺乏); 3,海陆位置概念不清,如美国领土与海洋的位置关系失误特别多(识图能力差); 4,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缺乏) |
|
29 |
8 |
1 |
4 |
0.44
|
表二:904、906
分数段 |
28---35 |
21--27.9 |
16--20.9 |
0---15 |
最高分 |
最低分 |
人数 |
20 |
23 |
12 |
5 |
34 |
8 |
百分比 |
33% |
38% |
20% |
8% |
|
|
表三:选择题答题情况(每小题2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难度系数 |
0.96 |
0.44 |
0.63 |
0.57 |
0.98 |
0.57 |
0.86 |
0.94 |
题号 |
31题 |
32题 |
|||||
小题 |
(1) |
(2) |
(3) |
(4) |
(1) |
(2) |
(3) |
小题满分 |
2 |
4 |
2 |
2 |
2 |
5 |
2 |
难度系数 |
0.33 |
0.45 |
0.62 |
0.75 |
0.55 |
0.4 |
0.32 |
三、暴露的问题不少:作为老师来说,感觉十分“冤”,题目不难,均在教学的口子里,没有意料之外的题目,但是,高分的人数少,低分人数多,甚至得个位数的人大有人在。我们通过阅卷和调查学生,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
(1)、基础知识不扎实,地理的基本概念不清。从试卷情况分析可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没有深入透彻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如29题(1)中将大洋填写错误,特别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多数学生有误。
(2)、空间意识差,粗心大意,细心程度不够。如29题(2)误将美国所濒临的大洋弄少了。
(3)、轻视规范,错白字连篇,表述不清,非智力因素失分多。如将“冈”写成“岗”,将“热带雨林”写成“亚马孙雨林”,第28大题的第(2)问的水旱灾害的原因更是表述不清。
(4)、运用相关的知识,解决具体的问题的能力差。如单项选择题第6题关于黄冈的昼夜长短情况不能正确判断,选择题第3题中的三级阶梯与路线不能做出判断。
四、考后的启发与思考
1、抓基础、强训练。对照调研考试卷和《2013年地理学科考试说明》,进行认真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查漏补缺,强化训练。进一步夯实基础,有针对性的进行全真演练。
2、加强集体备课。应利用教研和其他机会与同行们交流,更准确的把握课标,用更好的教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考备考教研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强的学习能力和考试方法。
3、关注学生答题规范。在平时的讲解、训练中突出对地理名词术语的运用和理解。突出关键词的练习和填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复习,学会考试。
4.熟练掌握地图语言,加强地理图表判读的训练。区域地图的训练主要包括审读地图、填绘地图、分析地图。在复习每一个区域地理知识后,可以发给学生相关的空白地图,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文字尽量转换在地图上,力求地理事物分布的清晰性。另外,教师还可设计不同区域交界处的空白地图,建立区域之间的联系。如:国家交界处、地区交界处、中国和邻国交界处、不同地形区交界处等。
5.加强对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帮助学生学会从试题提供的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资料的有效内容,并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找出与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有关的信息,能够进行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教师可以总结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帮助学生复习,如:地理学科中的“点”、“线”、“面”、“三大、四大”、“六块、七块”等等,使学生更直观、更快捷地复习有关地理知识。
6.加强对学生地理事物的描述和阐释能力的培养。要加强地理学科语言表达和答题规范的训练,使学生能规范、完整地使用地理学科语言正确的解读地理图表,辩证地考察事物和现象,进行正确的地理表述,准确解释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原因,从而提高专业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