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老师有用之身何苦做此无聊之事
(2012-01-27 12:26:03)
标签:
韩寒方舟子论战代笔文化 |
分类: 乱言时事 |
前不久方舟子老师被人袭击的时候,与我同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张看到相关新闻标题后扭头问我这人是谁,我给他略陈述了方舟子以一己之力坚持从事学术打假多年的义举,不料小张听毕第一句话就是“这人该打,这样的人不挨打就怪了”。虽然彼时未曾多做争辩,我内心深处还是挺佩服方舟子的,这样的人也许时不时会让我们头痛,然则对现在的社会而言,方舟子的益处总还是大过的害处的——可如今对社会这么有用的人现在大把的精力挥霍在另一个对社会有益的韩寒身上,窃以为不值啊:
一、按方舟子老师自己的说法,是出于“好奇”下场,来调查韩寒的“代笔事件”的。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生化博士有如此的好奇心是值得钦佩的,然而这好奇心实在用错了地方。论战开始,方舟子对韩寒的很多质疑,比如“还惊讶地发现韩寒把从2006年12月13日到2007年9月18日长达9个多月的博客文章全删了”、“ 不仅预料到了郑钧会在文章里用什么措辞说他,还预料到了郑钧会接连发表两篇文章”、“ 但是一个作家如此不爱惜自己的文字,让不少人掌握其博客密码,理论上就有了让不少人随意改动其文章的权利,真是一件奇怪的事” 等等,多数韩寒的读者都能解答。提出这样的质疑说明方舟子确实以前没大关注过韩寒,既如此,下海参战后,要么方舟子将不得不硬着头皮做一件不专业的事情,要么方舟子将硬着头皮多去阅读了解韩寒把自己变得专业……无论作何选择,都可以视做是其参战的非理性佐证。
二、从韩寒出道以来,遭受代笔的公开质疑已经数不胜数了,对于这样一个誉满天下、谤满天下的人来说,如果真有代笔的人或团队,早就被揭露出N次了,既然韩寒能安全地行走至今,要么是他所有的文章都是自己写的,要么是他的代笔对他忠贞不二永不背叛: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注定了关于代笔的论战不可能有个结果。至于纠结于“的地得”等等细微之处是否有人修改云云,则只显得方舟子老师真是闲得太过无聊,这样的细节讨论实在没有任何意义。
三、发现代笔之争注定是在做无用功之后,方舟子老师又开始质疑韩寒的文史水平、写作能力。要是韩寒真有什么高等教育的文凭你可以质疑他母校的不严谨,要是韩寒真担任什么学术机构的职务你可以质疑社会的不公平,质疑一个赛车手兼独立写作者的文史水平和写作能力有什么意义呢?在质疑中“有的报道更明确地说他‘通览’二十四史”也成为方舟子老师的论据之一,媒体的话您也敢拿来做论据吗?韩寒本人可只是说“阅读《二十四史》”啊,人家没说看完啊。质疑文史水平还罢了,质疑一个畅销书写手的写作能力是不是太滑稽了?你不能用自己的审美鉴赏标准来评判吧?这次论战之中韩寒暴露的问题是不冷静,动辄齿及无辜之人,方舟子暴露的毛病就是预设立场,选择性地引用各种“媒体”作以各种片面的解读,像差不多10年前央视《对话》韩寒那期栏目也拿来说事,那期节目多失败啊,武断的专家,虚伪的嘉宾,幼稚的观众,抵触的韩寒,那是一期情景喜剧啊。
四、这次笔战过程中,方舟子特别喜欢用的一个方式就是以普遍性的现象来分析韩寒这个特殊的人,比如“一个有文学才能的学生,如果偏科,一般也是理科不好,文科一般不会太差”等等,这种论证在统计的角度可能是对的,但是用在一个独一无二的人身上就没有说服力了。中国大概有接近1000人曾经获得过高考语文全省单科第一名,获得过生化博士学位的人可能还不止1000,但是韩寒只有一个,您真不能从别人如何如何,多数人怎样怎样的角度来分析这个人,这种方式很难让人真正信服。
五、整个论战前后,我们逐字去回味的话,发现韩寒吹牛的地方应该是有一些,偏激的地方也是有一些的,然非要将人放下显微镜下解读那么所有人都无法独善其身,方舟子就没有涉嫌造谣诽谤的地方吗,看这则方舟子的微博——“从昨天开始我那里来的这种明显的水军轰炸就更多了,搞得评论都没法看了。韩寒有没有创作团队还有争议,有水军团队就没什么可争的了。”往小了说这是一种主观的臆断,往大了说也是一种诽谤,除非方舟子老师能拿出什么真凭实据,是吧?而逐字回味方舟子论战期间的转发微博,不客气的说,即便没有造谣之意,也难免传谣之嫌。
至少到目前为止,虽然毛病不少,但韩寒算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独立思考,光明磊落的人——方舟子你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独立思考,光明磊落的人啊,在韩寒身上这么耗真的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有任何结果——唯一的结果就是两败俱伤。何不将大好头颅、有用之身利用好多做些有用的事情呢?官员的学历造假、大学的学术腐败、学术刊物的“版面费”问题、国有企业职称评定中的论文造假、留学中介代写简历现象、食品安全检验、甚至包括某市PX项目的善后调查等等等等有用的事情更需要你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趁早别蹚这潭水了,用德纲的话说,您不是干这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