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说儒林考试新语外史

(2010-07-04 23:28:18)
标签:

高考

中考

考研

考博

考试

教育

校园

分类: 灼言教育

又到一年考试季节,我想起了很多有关考试的故事,有些是目睹,有些是耳闻,故我不保证每一件事细节上的完全准确,只能说以下的事情符合我们的基本国情、社会心理和民众素质。列举这些略显极端的东西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尽可能想帮助有些太过患得患失的人拥有片刻的平常心。

 

天时篇

一、我认识一哥们,具备理科男生的两大特点——聪明和贪玩。他的物理和化学等成绩极高,但天生不爱背书,政治历史地理的成绩都一塌糊涂,这其实没什么,悲剧的是他高考的那几年是省里尝试不分文理科的几年,他连续报考省内一所985三次,因文科的后腿一次也没考上,最后一次实在不想再考了就调剂到西部一个省属211,从他上大学的第二年起,该省的高考改革宣布失败,又改回了文理分科。

 

二、曾经有一批同学,是某沿海城市普通二本兽医类专业的,上学时均觉得前途无望。然毕业那年赶上国家出一个什么政策,出入境多了很多规矩和指标云云,于是,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当年所有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的孩子,通通被各地海关要走。

 

三、数年前有个在北大读图书馆专业的同学,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研,幸运的是他考上了,不幸的是他读研那几年正是中国高校扩招最厉害和该专业就业形势最好的几年。等他挟硕士文凭出来混时,发现对口的工作已经很难找了,而当初他的那些没有考研直接就业的同学,一个个都在高校图书馆、政府机构等巨牛的单位占好了位置。

 

四、很多人对高校合并风骂不绝口,也有很多人则窃喜。很多名牌大学前几年都吞并了若干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这些被吞并院校的学生中,相当数量的人都拿到了吞并他们的那个牛校的毕业证书。

 

五、我那届人当年中考是考体育的,总分虽然只有区区30,但身体好的和身体不那么好的人之间拉开57左右的分差是很正常的,很多学习不错的人都是因为体育分较差而与重点高中无缘。而我们下届的同学中考时正好赶上“非典”,于是他们那年取消了体育考试,我一个生日较晚的哥们一直为此耿耿于怀,埋怨父母为啥不让他晚上一年学。

 

六、不管你相不相信,其实每年的高考泄题都很严重的,区别只在于考场外到处都是的答案中,你没办法分辨真伪。我认识的人里,有人花了5万块买到的英语选择题答案正确率还不到25%,而据我一中学同学的大学舍友说,他当年以医死马的心态在考场外花五块钱买了一份英语客观题答案,原封不动地悄悄抄在了答题卡上,最后的分数是——他好像没写作文——120分以上。

 

七、考博的故事,只不过我不知道结局:有一个同学,对一个极其冷僻的专业感兴趣,为之准备良久,但临考前夕,得知他报考的学校里该专业唯一的导师病逝……

 

                            

地利篇

一、很经典的一个故事。说是北京某建筑工地,一工程师和一农民工偶然聊天,发现两个人是同一年生的,而且都参加了同一年的高考,家在北京的工程师这个考上了大学,家在河南的这个没考上,只能出来打工。不过,河南农民工当年的分数比工程师高。

 

二、我们高三的时候班上转来一个中原某省的学生,据说在省内高考压力极大,只有上二本的把握,就来当年高考录取率全国第二的辽宁了。该生理科生出身,文科基础一般,但经过一年的学习,顺利考取大连理工这个985高校。从那以后我身边的人一旦说起高考难时,我都要拿此事举例痛斥那些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三、肯定有很多人喜欢历史,肯定有很多人想去北大读四年历史,但是你要投胎到一个准确的地方。以2009年为例,北京大学历史专业本科在内蒙古、辽宁、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都是不招生的,我就知道有这么个人,愿意为这个冷门专业博一次,但是机会都没啊。

 

四、其实在很久以前,茨采和沈采的学生中考时,只要考上普高,就可以到一高去上课的,因为照顾“偏远地区”嘛,可惜后来交通越来越便利,这连个地方相对兴隆台也不算“偏远”了(这条也可以放在天时篇里)。

 

五、在高校刚刚开始扩招之前的某一年吧,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大连外国语学院在华南某省是划到三本招生的,虽然那个时候考几本都不容易,但是大外啊,这么好的学校……

 

六、据可靠和未经证实的消息,很多城市的教育部门在安排考场时,会准备那么几个黄金教室:里面大多数的人都是本地各高中所谓“种子选手”,另外还有少量位置是安排给关系户的——好处是显然的,只要你视力够好,在场子里看到的答案都大可放心大胆地写在自己的答题卡上。

 

七、辽宁某县高中,教学质量很高,曾经有一年的升学率达到了99%多一点,唯一一个没考上的兄弟是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的儿子,该副县长当年顶住各方面压力,没让该高中接收任何一个分数不够的学生,唯一例外的是自己的儿子。

 

 

人和篇

一、除了那个10岁上大学的张某某以外,在辽宁某市还有一早慧神童,上高中时据说做数学卷从来不超过半个小时就交卷,交完就出去玩。上课很少听讲,每次下雨的时候他都会出去和泥玩……14岁考上清华大学,可惜就是贪玩,大学期间因为打游戏的缘故挂科极多,后被劝退,回家复习半年后参加高考,被北京航空录取。

 

二、总是抱怨不爱学英语或是政治并为此找借口的人或许该向徐晋如博士学习,被家人劝说选择理科后,尽管厌恶,但是他还是能尽量克制,知道该做什么是对的。高考时赶上清华大学中文系多年来第一次招理科生,顺利考取之。大学期间不认可清华的一些理念和标准等,申请转学北大中文系成功。据说是建国后第一个从清华转学到北大的。

 

三、有些人,仅仅因为他们的智商就会让人嫉妒。辽宁某市曾经有一猛男,高中期间每天都去校门口的书店租小说和漫画,第一次高考发挥失常,决定复读。了解他实力和性格的母校开出了有失体面的条件:允诺只要他愿意在母校复读,被第二次以母校学生的身份参加高考,1、免去他全部学费,提供生活费和一笔“签字费”;2、允许他自主选择给自己上课的老师,甚至同意他选择自己的同学——这个高中得到的回报就是他们以后可以说自己培养出过一个全省理科第二名。

 

四、能过度学习未必是好事情。沈阳地区某高中曾经有一女生,学习极度刻苦,几乎是在透支生命,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再后来得到关于她的消息是上大学后她发现再刻苦也赶不上班里同学的平均水平,身体状态自高中后一直没好转,心理压力又极大,终于在大二时被迫回家休学一年调整。

 

五、我上新东方的时候听老师说过一个故事,说是南方某军区司令,一心要让儿子过英语四级,又不愿意搞歪门邪道,就找到新东方,签了一个当年轰动新东方内部的单子:客户要求自己挑选三位老师给儿子辅导几个月,只求当年的英语四级考过425分,只要达到这个标准,全额付费,26万。最后的结果是双赢。

 

六、吉林某县,曾经有个估分保守的高考状元,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当他们全家发现他的分数可以上清华后,竟然跑到合肥科大门口跪求科大退档案,这个实在可悲。不知道这个事情时如何善后的,但朱清时教授当校长时的科大难道比清华差什么么?这里我想起了当年考上科大少年报的宁铂,据可靠消息源介绍,这个人的慧根绝对不是一般高,很多人都看过他私下的表演——让一个人随便跑到书店买一本半小时内能翻完的书,然后他用半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背下来。这样的人在中国科大尚且不觉得屈才,何况一个县级状元乎?

 

七、这次参加招聘考试,科目有英语,我觉得难度在英语五级左右,满分100,除了翻译外基本都是客观题,然后有个女生考了99分——我对英语好的人从来都是膜拜的,这次在膜拜的同时有不解:这么牛的人,在国企不觉得屈才么?

 

 

    最后要聒噪的是,天时地利是不可改变的,人和也可能总是没有的,但这些都不要紧,更多的故事告诉我们自己的努力才是可以秒杀一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