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革文理,先改高考;能改高考,先变“高招”
(2009-02-08 21:14:53)
标签:
高考教改文理分科文理招生高招改革教育部高考制度教育 |
分类: 灼言教育 |
中国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国家这次向社会征求意见是很有必要的。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天下兴亡,每个人都有说上几句的责任——我是一个在辽宁接受了全部基础教育的学生,参加过两次高考(第一年是九科“大综合”,第二年改成了“文理分科”后我选择的文科),现在我在江苏一所偏理工科的部属“综合性大学”读书,对于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我略有体会,写成此文,尽一些公民义务。
首先,我来谈一谈个人对目前沸沸扬扬的高中阶段是否应当文理分科的问题。我高中的前三年都是为2005年参加辽宁省的高考做准备,那年是语数外三科外,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各自占50分的考试模式,现在有人谈如果文理不分科可能会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这里我只谈谈我的个人感受:虽然同时学习九科看似课业繁重,实际上具体到每一科的要求都比文理分家时要轻,比如说历史,那时我们的考试范围只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第二年只学文科时就加上了世界史和中国古代史,多了几倍的内容。其它科目基本也是类似的情况,文理不分家和分家相比,历史能少一多半的内容,地理会少掉一少半的内容,政治变化不大,而我所了解到理科考试范围,物理、化学、生物都取消了一定的知识难点,可以说,单从学习负担的角度考虑,我学习文科并不比我同时学习文理科轻松,因为学的科目少了其实也意味着对每科的要求高了。
那么辽宁省为什么在实行了3年的“大综合”后,在2006年又改成了文理分科呢?我所了解到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三十来个省级行政单位各自的考试模式都有区别,当时中国绝大多数的省份都实行文理分科的制度,这就造成了辽宁很多学生上大学后(主要是理工科),发现有一些上课所该掌握的知识点自己并没有学过,而别的省份的学生则没有这种情况(如上一段所说的情况,文理分科的省份学得更“深”),这就给辽宁的学生造成了一些本不该有的障碍。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没有逃出功利性的藩篱:文科生完全用不上理科知识,理科生除政治外也基本用不上任何文科的知识。
就我的个人体验,我在大学里遇见的同学中,文科生普遍缺少理性思维能力,理科生普遍缺乏人文精神,所以理论上说,高中阶段不应当文理分科(大学里也应当多开公共课“互补”),但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分与不分就管用的,要根本性地改革文理分科,要修正的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我一直有一个比较偏激的观点是高中生上课,三成学习的知识,另七成学习的都是应试技巧(理科生比例略均衡一点)。说到这里不禁要感慨一下:咱们国家的人搞应试确实有一套,不管是考研、考雅思、考托福还是考四六级,不管考什么都有相应的补习班,大多数补习班都只开设半个月左右的课程,教你的全是怎么得分的技巧——咱们的高中老师大多数干的也是类似的事情,教育部门的初衷是好的,通过高考检验大家对知识的掌握水平,但是实际上老师们做的事情就是把高考吃透,然后教学生怎么样在高考中得高分(注意得高分和掌握好知识是两回事)。老师们没有错,学生们也没有错,大家都是在按照游戏规则玩,现在的问题是规则本身有问题了,如果还是在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套路下,不管文理分不分科,其造成的影响都不会有多大分别,并不是文科生学习了物理、化学就有了理性思维,理科生学习了历史、政治就有了人文精神。
如果不改革高考,那么在高中时文理不分科还会造成一个问题,就是偏科的学生“生存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全面发展”的人获益最大——但是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这些所谓的“全面发展”的人。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一个培养人才的过程,而高考,只不过是一个选拔人才的方式(姑且叫结果),但是我们的教育现在都在舍本逐末,所有的过程都是为了这个结果,如果什么时候能有这样一种方案,使得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把过程重视起来,而这个结果只成为一个水到渠成的事,一切都会好起来。
其次,我再谈谈我对高招的看法。虽然在我的两次高考中,见过很多黑暗的东西,但是我还是认为相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高考还是非常公平的一种方式,而且很难取代;而高招,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不公平的一件事情了——恕我直言,中国的高校招生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地域歧视”。如果教育部有胆魄在几年内在中国实行一次全国统一高考、统一招生的话,肯定会对中国社会造成颠覆性的影响。
大家同样是寒窗苦读,同样归一个国务院的一个教育部管的学生,只因为生在不同的地方,考取大学的几率竟可差出来百倍,无论如何这都是说不过去的。情况比较严重的几个省,比如山东、河南,考生众多,得到的录取名额又不多,两下相比他们面临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拿山东举个例子,好像是2007年他们的文科三批本科录取分数线都达到了500分以上,这实在是太过于残酷了(再简单的试卷,达到500分也需要一定的水平,况且山东的卷子也并不简单)。而北京的学生呢?分数多少姑且不论,咱们看人数,中国考生数比北京少的省市没有几个,但是看看各大高校,尤其是北京高校在京录取的人数,比哪个地方少?如果说北京市属的高校这样做也还罢了,各部委直属的高校有什么道理在北京投放那么多的指标?多到我所在的这个“211”的大学好多专业根本就招不到北京学生——人家不屑来。
我和很多人探讨过这个问题,反对我的人给我举例子:不怪各大高校爱招北京、上海的学生,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展示出来的能力比别的地方的学生就是强。这点我承认,但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相对来说高考压力比较小(我说的是“相对”),这就意味着他们在高中时,会有更多的时间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因为他们面临的情况是即便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也有很大的可能性被在京的部属高校录取(有的时候如果他们接受离京读书的话可以面对外省市高校的降分录取),所以他们表现出来比较强的综合能力,也是正常的。每个省的学生都想有更多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但是大家确实不敢啊!600分才有希望上一本、550勉强可以保二本、考到500分以上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只能上大专的省市太多了!
当然北京市为在京的很多部属高校都提供了很多帮助,各个学校给与北京考生一定额外的照顾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事情总归要有一个适度原则,现在的情况,在我看来有些过分了。其实守着自己的优秀资源,假如实行全国统考统招时,一定会有非常多的优秀教师被吸引到京,北京学生几乎与生俱来的竞争意识也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我相信到时候北京市考到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例,和别的省市比也一定会是领先的,但是彼时的愿景会让大家心理平衡——因为那时北京的教育地位是考北京师生的公共努力争取的,而不是靠政策捧起来的。
要解决文理不分科所带来的问题,首先该考虑解决高考模式存在的问题,而相对于高考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解决高招的问题。高招的问题有很多,地域歧视只是高招中的一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也有很多,不过有些话不是我一个在校学生该说的。
目前最该做的两件事,个人认为是缩小高校招生的地域差别和扩大高校自主招生权利。
符:
国家就取消高中文理分科的可行性等征求意见
http://www.sina.com.cn
中新网2月6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今日发布公告就4个方面、20个重大教育问题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
公告说,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1月7日正式启动公开征求意见工作以来,收到了社会各界大量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问计于民、广集众智,努力制定高质量的、管用的《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面归纳整理、分析研究意见建议,提出若干社会关注度高、影响教育改革发展全局重大问题,自即日起至2月底,继续公开征求意见。
公告称,希望社会各界围绕切实解决下列4个方面、20个问题进一步出主意、想办法,提出实招、硬招、新招:
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和来函形式集中就上述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公告提供了联系方式:电子邮件发至dtl@moe.edu.cn;来函地址:北京市大兴区清源北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转《规划纲要》意见收集组,邮编:102617,请在信封上注明“纲要征求意见”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