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就不能不和学生过不去?
(2008-12-26 13:19:25)
标签:
金融危机教育部就业招生高考高招诚信志愿电子档案大学教育 |
分类: 灼言教育 |
从2009年开始,据有关专家透露,教育部正在酝酿从明年开始,采用诚信记录的方式对“被录取不报到”的考生行为做出一定限制。如果被高等学校按志愿录取但没有入学报到,可能将作为诚信记录的内容之一放进考生的电子档案中,并作为下一年高校录取的参考。(12月25日扬子晚报网)
这一政策如果实施了对学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通俗地说,如果考生由于种种原因被一所自己不满意的学校录取,而选择不去报到的话,考生的这一选择将被记入档案。来年,高校可以根据记录以该考生不够诚信为由退档。这项政策瞄准的就是目前高校“新生入学率”不高的现状。
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一名考生至多只能收到一份有效的录取通知书,也就是如果考生被录取了而不去报到, 基本上其它国家承认的高校的大门也不可能向其打开了——即便如此还有那么多的学校宁可“复读”或者弃学也不去报到,问题的根本原因难道还在学生身上么?教育部不愿意下大力气整顿各大专院校,反而再一次把板子举向了学生,其出发点再好,也很难服众。
打个比方说,我们县里的餐饮业生意总是不好,有好多家饭馆的“上座率”都非常低,食客们宁可自己在家烧菜也不来吃,那么为了振兴餐饮业,到底该整顿不去消费的食客还是该整顿少人问津的饭馆呢?
看看我们的现状吧——时而文理文科,时而“3+X”,时而“3+‘大综合’”,地方上完全是在把一批批的考生当作是一盘盘的螃蟹来“尝鲜”;工科院校开设中文系,师范院校开设会计专业,政法学校招艺术生,各大高校统统喜欢上了“大面积招生”的游戏;高校开设什么专业要管,每个专业上什么课也要管,该专业发学位证的标准还要管,“太平洋的警察”除了就业不管之外什么都管。
积重难返的就业问题、突出起来的金融海啸都使今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教育部应该给我们带来一些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