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比较火爆的话题可能就是新浪博客点击第二的韩寒对茅盾、巴金、冰心几位文坛泰斗的批评了,首先对韩寒的话有些不以为然,如果单纯以“文笔”的好坏来论,可能几位祖师爷算不上一流的,也决然不是“很差”的那个群体里的,至少比王兆山主席好多了。不过对很多人过于激动的反应更不以为然——
韩寒和陈丹青先生在一期电视节目里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且这些意见和看法并无违背法律、道德的嫌疑,很不理解公众何以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关于“文笔”的问题虽然他说得有些过火,但是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巴金和茅盾都是长篇作品确立其文学史地位的,韩寒批评他们“文笔不好”的语境则是说中小学教材中选取的他们作品的片段“文笔”不够好,不如钱钟书或者鲁迅、林语堂等人,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作用有限。这也没什么不对的地方,个人就很反感语文教材中动辄“截取”某些片段来教育学生,基本上巴金、茅盾等人的任何一部作品拿出局部来都是代表不了他们的水准的,也代表不了中国文学的水准,看到有位老师批评韩寒的理由就是他的这些言论会使学生失去读经典作家作品的动力——其实真正使学生失去读经典动力的恰恰是教材上所截取的作品本身。
而且,韩寒批评一些作家的“文笔”不好也没什么,本来他就没把自己当作这个圈子里的人,他的身份是个车手,外行人说点什么何必那么紧张呢?就算他是个作家,又怎么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中国有多少人骂中国男足的队员不会踢球呢?其实又有多少人的足球技能达到国家队队员的水平呢?没关系的,不是说韩寒的“文笔”一定要比巴金、茅盾、冰心好他才有资格批评他们,就像好多人批评韩寒幼稚、文字差一样,有多少人比他写得东西耐看呢?
关于“看不下去”,韩寒所表达的只能算作是一种主观感受,至少这种评价是诚实的,比如“冰心的书看不下去”,注意,这里只是他对自己审美取向的一个陈诉,别人可以不认同他的观点,但是没有权利强迫别人的感觉,我不知道那些言辞激烈地批评他的人是不是就真的能看进去冰心的书呢?冰心的书销量有多少?就算看冰心是一种很高雅的事情有人看不下去有错么?有多少人喜欢施特劳斯?
回到教材的话题——其实教材中选取的很多作品都是与原作相差很大的,因为原作的行文语病太多,课本中我们所看到的,好多都是编者的“再创作”了,如果不信的话,找几篇经典的作品,比照下原始的文稿和教材上的就知道了。韩寒以后不该说得这么刻薄——很多地方文笔差的是教材的编者。
也许韩寒这么直接伤害了很多人的“尊严”,没关系的,巴金、茅盾、冰心即便“文笔”不好也是有其它方面的长处的,很多人不是很坚定地说百年之后还会有人看他们的作品么?其实太保守了,至少中文系的人会子子孙孙地看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