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省旅游局原新闻中心主任欧阳昌佩
本报记者 刘兴祥
记者:近年来,贵州的旅游业发展迅猛,2010年贵州的旅游总收入突破1060亿元,这里面有乡村旅游的很大功劳,请您介绍一下贵州开展乡村旅游的一些情况好吗?
欧阳昌佩:说到贵州乡村旅游,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贵州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旅游扶贫”的发展思路。针对我省民族地区、扶贫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探索通过旅游途径为广大贫困地区群众找到一条离土不离乡的转产就业道路,提出了“消除贫困、保护遗产、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提出了“多利用、少开发”、“少就是多”的真实性原则,一批原生态的文化旅游产品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影响反映强烈,世界旅游组织高度重视贵州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把贵州定为长期观测点,世界银行对我省乡村旅游开发提供贷款并要求作为在全球范围内的示范性项目。目前,贵州农村已有300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族村寨游,形成了深度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民族文化观光、歌舞表演、农业观光、城郊“农家乐”、民族节庆、民俗寻踪、古镇探秘等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
也许有人会问,贵州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这还得从贵州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简单地说几句。
一、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贵州省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部,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595公里,南北相距500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2.5%,其中岩溶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占70%以上,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的岩溶面积由于岩溶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漫长而奇妙的地质结构过程,孕育了全省千姿百态的奇山秀水、飞瀑异洞,形成了无数地上地下贯通,动态静态结合的自然奇观。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
二、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贵州省的总人口为3959万,其中少数民族占38.98%,世居有包括汉族在内的民族18个。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经过反复碰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正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走进民族村寨,人们会发现,汉晋遗风,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古老的文化模式,在这里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三、历史文化的厚重性。人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在这里人类完成了由猿到人的演变。在距今4亿—2.3亿年前的古生代,这一带曾几经海浸。在贵州发现的大量古生代的鱼、龙化石表明,陆地脊椎生物的祖先,很可能最早就出现在这里。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贵州不仅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时期,牂牁国是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大国之一,春秋后期夜郎国取代牂牁,日渐强大,今天,在贵州仍不难寻觅到夜郎文化的遗踪。宋代播州二冉修合江钓鱼城抗元,被称为“上帝之鞭”的蒙歌在这里战死,使宋朝延续了20年;遵义杨家修海龙囤抗元,留下了一座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纪中国军事城堡遗址;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等地调集30万大军到贵州屯田驻军,“开一线以通云南”,使江南文化与高原山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屯堡文化。被称为“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和“近代启蒙思想先导”的王阳明,在“王学圣地”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开一代学风,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变革,发生在贵州的“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则是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最具浓重色彩的一笔,是“长征文化”的经典。
四、以茅台酒为代表的酒文化的显赫性。“酒”和“游”,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贵州酒文化对贵州旅游的影响尤为深刻。在贵州各种文化品牌中,酒文化叫得最响。茅台酒被誉为文化酒、外交酒、健康酒。在少数民族村寨饮酒,我们所领略到的酒文化则别有一番情致,敬酒、劝酒、饮酒的方式林林总总,酒伴着舞,酒和着歌,无酒不成席,无酒不会客。从浓浓的酒香中,可以品味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感悟到酒文化的真谛。
五、天然避暑型气候的独特性。贵州的避暑型气候资源已属于越来越稀缺和珍贵的生态环境资源。贵州地势西部高,向北部、东部和南部逐渐降低,平均海拔1100米。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5.6℃左右。降水较丰富,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日照比较充足,年日照时数在1300小时左右。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且以每年超过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夏季平均温度23.1度,有天然空调省的美誉,形成了理想的人居环境和避暑度假胜地。
过去,由于贵州交通闭塞,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加上贵州是一个高原山地省份,山多田地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5亩,农民们“寅食卯粮”的现象普遍存在,致使长期处在贫困线(当时是600元以下为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就有1200万人。中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下达后,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行动起来,在全省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全省贫困人口还有600万人。当时,省旅游局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及时调整旅游业发展思路,把“旅游扶贫”提到了议事日程,集中精力抓好乡村旅游扶贫开发。
2004年,首届乡村旅游论坛结束后,根据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标准和我省的实际情况,对我省已开展乡村旅游、并具有代表性的200多个村寨进行了普查和评价,形成了乡村旅游村寨名录。2005年制定出台了我省第一个省级地方性乡村旅游标准《贵州省乡村旅舍等级评定与管理标准》;与新西兰联合启动了巴拉河乡村旅游示范项目,编制了《以村寨为单位的乡村旅游标准》,形成了包含准入标准、组织管理标准、基础设施标准、服务标准和营销与信息管理标准等五大类、32个子项的乡村旅游示范项目标准;还制定了《贵州省乡村旅游标准(试行)》。这些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实施,促进了我省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贵州现有“中国南方喀斯特”和“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2个,国家5A级旅游区2个,国家4A级旅游区3个,黄果树等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等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里杜鹃等21个国家森林公园,织金洞等6个国家地质公园,六枝梭戛等4个国际性民族生态博物馆,青龙洞等39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侗族大歌等31项4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和1.8万个民族文化旅游村寨。
记者:有人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核心,没有文化的乡村旅游显得苍白无力的”,你认为在贵州民族村寨旅游中如何增强文化内涵?
欧阳昌佩:近几年来,当地政府在开发建设这些乡村旅游点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保留和挖掘当地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如平坝县的天龙古镇、丹寨县的石桥苗寨、锦屏县的隆里所古城、开阳县禾丰乡的水头布依寨等等。
旅游本身就是文化,发展旅游产业,首先是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用文化作“基石”,把文化再现在旅游景点和民俗旅游村寨,通过挖掘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审美,塑造出特色鲜明且富有文化品位的旅游形象,做到旅游环境与文化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以生态理念来体现文化。其次是把文化再现在广泛性与渗透性上,使旅游无时、无处不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彰显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旅游活动同属社会文化活动,存在认识与被认识,发现与被发现的属性,因此,只有注意营造和构建游客与景点的文化气氛,才能引起游客与景点的共鸣;旅游文化还取决于旅游品位和旅游心理两大层面,前者属旅游客体,即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民间艺术等,后者属旅游主体,即人们的审美需求、审美价值、审美兴趣、审美能力以及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特殊事物与特殊现象的猎奇心理等等。在这一点上,水头布依寨乡村旅游点的做法作了很好的诠释。
水头布依寨是贵阳市开阳县禾丰乡的一个布依族聚居的自然村寨,57户人家,200多口人,过去,全村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一直在2000元左右徘徊,2006年,开阳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发青龙河旅游资源,打造青龙河十里画廊以来,县旅游部门与禾丰乡党委政府根据规划,投资285万元,对十里画廊沿岸几个村寨进行重新包装,平整道路,指导农户修缮民居,对旅游经营户实行挂牌经营,并统一购买餐具发放给旅游经营户。在水头布依寨,除了挂牌经营外,恢复了历经百年的水碾坊、酿酒作坊、妯娌豆腐坊,这些旅游项目都极具参与性、体验性,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去推一会石磨,点一下豆腐,在酿酒作坊里接一杯热气腾腾、香醇扑鼻的布依米酒,打一槽糯米糍粑;整治了街道和民居卫生环境,平整了游览步道,修建了停车场、门楼、长廊等等。县旅游局组织村民进行村容村貌、礼仪礼貌、餐饮卫生等旅游接待培训,与物价部门对农家餐饮进行了统一定价;村里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协会,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组织旅游接待和处理旅游接待事务、组织村民旅游接待技能培训等等。
如今的水头布依寨,村容整洁,古巷幽幽,57户民居油漆一新,两年来,慕名前来这里旅游,体验布依农家生活的游客与日俱增,当地农民从乡村旅游中普遍得到了实惠,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2000元左右增加到3500多元。燕子、歌王两家客栈年均旅游接待收入各达到10万元以上。
水头布依寨乡村旅游发展启示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满足了物质需要之后,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欲望会越来越强烈,尤其会对特色文化、民俗文化产生极高的兴趣。特色文化、民俗文化是地方旅游产业的核心,作为文化载体的旅游,可以使人们在休闲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在欣赏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过程中获取文化,而这些过程就是文化共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素质的提高,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发挥好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旅游业的繁荣。
水头布依寨乡村旅游发展还启示我们,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相得益彰,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文化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反之,旅游就会失去吸引力和生命力。注重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它能再现和满足游客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旅游六要素无一不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过程无不反映出旅游主题(游客)的文化需要和旅游客体(旅游景点包括民族村寨)的文化价值以及服务人员的文化素质。发展旅游事实上就是再现和传播文化,旅游过程就是用文化去感染、陶冶游客情操的过程,就是让游客在享受中感悟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