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把“七夕”叫做“情人节”!
文/梅若雨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西京杂记》卷一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
七夕,也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在每年的这个夜晚,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女红娴熟,更乞求她赐与美满姻缘。
时下,有些人因为“七夕”有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把这天热炒成中国的“情人节”。实在是可笑!一来牛郎织女是夫妻而非情人!二来牛郎织女的爱情虽然坚贞不渝,缠绵悱恻,实际上却是很不幸的。中国人从古到今都讲究吉利,是绝不会希望自己和所爱的人象牛郎织女一样一年只能见一次吧?如果是真心想把我们的传统节日继续传承下去,是件好事!但如果连节日的真正内涵都搞不清楚,只是为了某些商业利益,就把“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等同起来,无疑是东施效颦之举。如果真要去炒作一个中国的“情人节”,那也应该是元宵节而不是“七夕”。
我这样说并非无稽之谈。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汉文帝时,因为在正月十五这天扫除了“诸吕之乱”,汉帝国得以再次强盛,为了纪念,就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家家张灯结彩,举国欢庆。至唐朝庆祝活动日趋盛大,为方便人们赏灯,在元宵节前后三天,连宵禁的限制都取消了。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年轻女子平时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赏灯,因此,元宵节就给封建社会中的未婚男女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也留下了很多美好的爱情故事和动人诗篇。
其中,有一阕素来有争论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写的词---《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阕词的内容就很明白的写了元宵节夜晚观灯文化背景下的邂逅与失去的经历,抒写了恋爱中的悲欢离合。上片写去年与梦中人不期而遇,是回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极写去年元宵夜的灯火辉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交待了和情人相约的时间,虽然词人没直写约会时的情景,但周围的环境,无论是花、灯,还是月、柳,都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感受到约会的甜蜜浪漫。词的下片,笔锋一转,把词人从回忆中拉了回来。“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今年元宵夜,月色依旧美好,灯市依旧灿烂如昼。而痴心等候的那个人,却无处寻觅。物是人非的怅惘,今昔对比的凄凉,这样的伤感怎能不泪如雨下。透过这些词句,我们除了感受到词人的悲伤和失落,还可以看到古代元宵节的热闹,更可以清楚的知道元宵节是古时男女青年约会的日子。
另外,宋朝词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也同样生动的描绘了元宵节情人相会的画面: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