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藜是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广泛分布于各大洲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以美国西北部干旱地区种类为最多。我国有滨藜属植物17种,分布于北方荒漠地区的有13种,其中草本11种、
灌木2种。四翅滨藜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农业试验站、犹他州野生动物资源局、农业部林业局山际林业和牧场试验站、水土保持局等科研单位经过20多年的努力选育出的一个改良品种,被广泛用于牧场改良、水土保护
和盐碱荒滩的改造。
由于四翅滨藜具有抗旱、耐盐碱等许多优良的特性,因此它有望成为西北干旱、半干旱、荒漠盐碱地带的优良造林绿化和木本饲料树种,其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有关四翅滨藜的详细情况请看下列专题:
一、四翅滨藜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性
生物学特性:四翅滨藜为旱生
或中生植物,喜光,不耐遮阴,不耐潮湿,根系发达,一年生露地苗根深可达3~4米,二年生根深4~6米,
是植物高度的5倍左右。四翅滨藜属于自由授粉植物,其子代分化十分明显,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类型,干型有直立型、匍匐型;叶有常绿、准常绿,大叶型和小叶型;枝条有干梢、不干梢型。
形态特征:四翅滨藜为准常绿灌木,高1~2米。
枝条密集,树干灰黄色,嫩枝灰绿色。叶互生,
条型和披针型,全绿,长1.5~6.8厘米(见上图〕;叶正面绿色,
稍有白色粉粒,叶背面灰绿色粉粒较多。无明显主茎,分枝较多,当年生嫩枝绿色或绿红色,木质化枝白色或灰白色。表面有裂纹。花单性或两性,雌雄同株或异株(见右图〕,花期5~7月。胞果(见右图〕有不规则的果翅2~4枚,
果翅为膜质,种子卵形,7月中下旬开始挂果,9月下旬成熟,种子有后熟作用。
二、四翅滨藜的重要用途
天然的“生物脱盐器”:四翅滨藜是一种盐碱地改良树种,被有些国家称之为“生物脱盐器”。四翅滨藜是一种抗盐碱能力很强的树种,据试验观察,其在含盐量1.3%的土壤中生长良好。种植1公顷的四翅滨藜,1年能从土壤中
吸收2吨以上的盐份,因而它是盐碱地区适生树种的新秀。弃耕盐碱地种植四翅滨藜后,盐碱度可减少到足以种植谷物的程度。印度从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引进了包括四翅滨藜在内的12种滨藜品种,
试种于巴夫纳加尔的盐碱地里,收获几次后,这些土地便成为可种植谷物的良好土地了。为此印度《托报》曾报道:一种叫滨藜的奇迹植物是开垦印度700万公顷盐碱地的关键。
优良的饲料灌木:四翅滨藜对于荒漠、半荒漠、山旱地来说,是一种极有价值的优良
饲料灌木,对牲畜的适口性较好。其枝叶含12%以上的粗蛋白(其中叶含粗蛋白为21.64%,枝含粗蛋白8.32%)。
它的蛋白质含量高,是饲养牛、羊的好饲料。其可饲性、产肉率与其他几种常见的饲料相当(见表〕。
同时四翅滨藜的生物量较大,达23吨/公顷,尤其在冬春雪后不易被雪掩埋,
从而可以提高牧区的抗"白灾"能力。建立四翅滨藜的灌木饲料林,对于气候
干旱、草场产草量低、牛羊饲草严重不足的地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事这项研究的印度“中央盐及海产化学物研究所”
的科学家认为,四翅滨藜具有可观的饲料产量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因此是荒漠、半荒漠、山旱地极有价值的优良饲料灌木。而在美国,四翅滨藜主要用于牧场改良,也广泛用
于路坡固定和水土保持。而在我国,目前的饲料供应缺口很大。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饲料需求量约为2亿吨,但
生产总量只有7400万吨左右。因此,在我国大力种植四翅滨藜植物,不仅可将四翅滨藜植物丰富的粗蛋白加工成各种饲料,解决饲料缺口问题,还可将其制成人类需要的“绿色食品”。
四翅滨藜和主要灌木树种的营养测定表
|
树 种
|
粗蛋白(%)
|
粗脂肪(%)
|
无N浸出物(%)
|
粗纤维(%)
|
灰份(%)
|
|
四翅滨藜(叶)
|
21.64
|
1.45
|
38.97
|
13.68
|
24.26
|
|
四翅滨藜(枝)
|
8.32
|
0.62
|
24.65
|
58.19
|
8.22
|
|
沙枣(叶)
|
15.70
|
0.50
|
17.40
|
|
|
|
山生柳
|
16.90
|
6.00
|
61.00
|
11.4
|
4.6
|
|
金露梅
|
19.38
|
4.80
|
55.75
|
14.34
|
5.73
|
|
鬼箭锦鸡儿
|
18.96
|
6.06
|
38.73
|
31.76
|
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