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曾
王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73
  • 关注人气: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衡》精华妙语

(2010-06-02 15:51:09)
标签:

论衡

哲学

文化

分类: 哲学

道有清浊。1

祸福之至,幸与不幸也。5

得非己力,故谓之福;来不由我,故谓之祸。5

人之交游,不能常欢。5

偶俗全身,则乡愿也。6

欲专良善之名,恶彼之胜己也。6

富贵若有神助,贫贱若有鬼祸。8

命则不可勉,时则不可力,知者归之于天,故坦荡恬忽。8

日朝出而暮入,非求之也,天道自然。10

人情有不教而自善者,有教而终不善者矣,天性,犹命也。11

人物受性有厚薄也。16

尧、舜为政,民无狂愚。25

夫人有不善,则乃性命之疾也,无其教治,而欲令变更,岂不难哉!26

夫性恶者,心比木石。木石犹为人用,况非木石?27

是故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27

不患性恶,患其不服圣教,自遇而以生祸也。27

命,吉凶之主也,自然之道,适偶之数,非有他气旁物厌胜感动使之然也。33

军功之侯必斩兵死之头,富家之商必夺贫室之财。36

自然无为,天之道也。42

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43

天地合气,人偶自生也。犹夫妇合气,子则自生也。……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且夫妇不故生子,以知天地不故生人也。47

夫物之相胜,或以筋力,或以气势,或以巧便。49

孔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子所望,何其末也!不思其本而望其末也。142

无益于化,空杀无辜之人。152

治人不能舍恩,治国不能废德。153

儒生所怀,可谓多矣。191

考事则受赂,临民则采渔,处右则弄权。191

行路之人,皆能论之。209

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209

观夫蜘蛛之经丝以罔飞虫也,人之用作,安能过之?任胸中之知,舞权利之诈,以取富寿之乐,无古今之学,蜘蛛之类也。210

俗吏无以自修,身虽拔进,利心摇动,则有下道侵渔之操矣。218

先王之道,载在胸腹之内,其重不徒船车之任也。220

《六经》之文,圣人之语,动言天者,欲化无道、惧愚者。228

人物系于天,天为人物主也。229

人在天地之间,犹蚤虱之在衣裳之内,蝼蚁之在穴隙之中。229

且天本而人末也。登树怪其枝,不能动其株。如伐株,万茎枯矣。230

大道难知。242

盗贼亦政所致。242

倮虫三百,人为之长。由此言之,人亦虫也。252

人甘五谷,恶虫之食;自生天地之间,恶虫之出。设虫能言,以此非人,亦无以诘也。夫虫之在物间也,知者不怪,其食万物也不谓之灾。253

人之得众,不足以别贤。258

然则天地之间,常有吉凶,吉凶之物来至,自当与吉凶之人相逢遇矣。267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277

谓天自然无为者何?气也。恬淡无欲,无为无事者也。278

师无其说而弟子独言者,未之有也。278

以不治治之。278

夫不治之治,无为之道也。278

自然之化,固疑难知,外若有为,内实自然。279

春观万物之生,秋观其成,天地为之乎?物自然也。279

然虽自然,亦须有为辅助。280

无心于为,而物自化。280

无为之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281

民饥于谷,饱于道德,身流在道,心回乡内。303

人心惠而目多采。314

孔子,周之文人也。314

不知文人之当尊,不通类也。314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315

人未生,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元气荒忽,人气在其中。人未生,无所知,其死,归无知之本,何能有知乎?317

凡人之死,皆有所恨。325

总核是非,使世一悟。376

《礼》曰:“人死也斯亦恶之矣。”与人异类,故恶之也。390

社稷五祀之祭,未有所定,皆为思其德,不忘其功也。392

推人事鬼神,缘生事死。人有赏功供养之道,故有报恩祀祖之义。394

鬼神无喜怒,则虽常祭而不绝,久废而不修,其何祸福于人哉?395

古之水火,今之水火也。今之声色,后世之声色也。403

睹千道之要。403

人亦可以伪恩动也。414

人民可以伪恩说也。415

心善,无不善也;心不善,无能善。422

秦虽无道,不燔诸子。435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435

吉凶安危,不在于人。448

人亦虫物,生死一时。455

——以上王充《论衡》(上海人民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