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庾开府全集》 道光19年  善成堂  钱塘倪鲁玉

(2008-11-18 18:46:25)
标签:

庾开府全集

哀江南赋

倪鲁玉

钱塘

倪璠

文化

分类: 我的旧书

    我藏的《庾开府全集》道光已亥(1839)重镌,钱塘倪鲁玉注释,善成堂藏板。

《庾开府全集》 <wbr>道光19年 <wbr> <wbr>善成堂 <wbr> <wbr>钱塘倪鲁玉

    知道庾开府,最早应是初中时代,“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后来知道他还有名篇《哀江南赋并序》、《枯树赋》等。

    庾信(52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他本来是南朝梁的臣子。他的父亲庾肩吾是梁朝著名诗人,“辞采甚美”(《南史》本传)。庾信少年成名,与当时的另一位诗人徐陵齐名。他们都很受梁朝皇室的器重,文风也很相似,都是绮丽艳美。
    554年,庾信奉命出使西魏。不料不久西魏军队就攻陷江陵,杀死了梁元帝,梁朝灭亡。庾信也就被迫留在北方。他又历仕西魏、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所以后人又叫他“庾开府”。
    庾信的由南入北,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虽然北朝统治者非常爱惜他的才华,给他高官厚禄,但是他的内心却发生了极大变化。他眼见梁朝灭亡,百姓罹难,自己又屈身出仕北朝,心中非常悲苦和屈辱。这导致了他的文风的大改变。他作品的风格,由前期的绮艳流丽变为劲健苍凉;其主要内容也由前期的奉和应制、吟花弄月、美人艳情;转而变为身世之感、亡国之痛、乡关之思。比较著名的作品有《哀江南赋》、《拟咏怀》二十七首等。

《庾开府全集》 <wbr>道光19年 <wbr> <wbr>善成堂 <wbr> <wbr>钱塘倪鲁玉

    北周滕王宇文迪于北周大象元年(579)曾经编定过一部二十卷的《庾信集》,当时庾信六十七岁。宇文迪在为该集作的序中说到,庾信在梁朝的时候曾经有过两个集子,但是都毁于战火,所以宇文迪编的二十卷文集,收录的都是庾信在北朝魏、周的作品。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本子,是明代人重辑的,已经更加不完整了。明代人辑录庾信诗,多是从《文苑英华》、《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书中抄来,而且有一些舛误之处。其中有几种只是诗集,不包括文。因而以下两种诗文合集就很可宝贵了,它们就是万历年间屠隆评点的《徐庾合集》本《庾子山集》十六卷,和天启元年(1621)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十六卷。这两个本子内容大体相同,只有细微差异。直到今天,我们所用的本子还是明代人辑录的十六卷本。
    清代有两个人为庾集作注。康熙年间,吴江人吴兆宜作《庾开府全集笺注》十卷。但是这个本子比较简略,很多重要的地方都没有出注,另外错漏之处也不少。比较好的注本是倪璠的《庾子山集注》。这个本子出来后,吴兆宜的注本就渐渐不流行了。

《庾开府全集》 <wbr>道光19年 <wbr> <wbr>善成堂 <wbr> <wbr>钱塘倪鲁玉

    倪鲁玉,即倪璠,在百度搜索里找到如下资料:

    倪璠,清人,与邵长蘅(子湘,1637-1704年)、吴兆宜(显令)同时。有庾子山集笺注。见翁方纲《答丁小疋进士论乐饥》引丁杰(小疋)语:子湘同时倪鲁玉、吴显令各有庾开府集注,於《小园赋》「栖迟」句引《毛诗》,於「疗饥」句别引《四皓歌》,是不读郑《笺》者也。倪鲁玉即倪璠也,鲁玉应系其字。

    注释应不是很完整。

    倪璠字鲁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举人,官内阁中书舍人。他的《庾子山集注》用屠隆本为底本,其篇目大致与屠隆本相同。其中的区别是,屠隆本有一首《从军行》,归人乐府类,而倪瑶注本作《同卢记室参军》,归人诗类;各卷之间的分合也有一些不同,如屠隆本的赋十五篇为一卷,而倪本则分为两卷。
    倪璠的《庾子山集注》初刊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钱塘崇岫堂刻本。后来又有道光十九年(1839)同文堂(应为善成堂)刻本和光绪二十年(1894)的儒雅堂刻本。后来的《四部备要》就是用崇岫堂刻本加以校勘而排印的。
    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许逸民校点的《庾子山集注》,也是以康熙二十六年崇岫堂的原刊本为底本,参校诸本而成。书前有简明扼要的“校点说明”,其中指出了对原本最大的变动是:“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原书十六卷后面的《总释》部分,今分别附于各篇之末,保留《总释》的序跋,以存旧本原貌。”在书的末尾,还附有校点者许逸民新辑的逸文十几条。这是《庾子山集注》迄今校对最精审的版本,也是现在最容易找到的本子,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庾开府全集》 <wbr>道光19年 <wbr> <wbr>善成堂 <wbr> <wbr>钱塘倪鲁玉

    倪璠于《庾子山集注》一书,用力颇勤。他在这部书中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只为庾集作注,而是同时还通过《注释庾集题辞》和《庾子山年谱》、《庾氏世系图》等部分,一起构成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庾信研究体系。
    倪璠在《注释庾集题辞》中,仔细分析了庾信的生平和创作,其中有不少独到的创见。
    对于庾信的文学创作,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隋唐以后比较早的全面肯定庾信的人,是杜甫。而隋代的王通、唐代的令狐德菜、李延寿、金代的王若虚、明代的胡应麟等学者,都曾经批评庾信的文学创作,认为他的文风夸诞浮靡,不足观。同样,也有不少人,如明代的杨慎、张溥等,继承杜甫的观点,肯定庾信的艺术成就。两种观点此消彼长,难有定论。到了倪璠,在《注释庾集题辞》中,反驳了前人对庾信的批评意见,高度评价了庾信的艺术成就。

《庾开府全集》 <wbr>道光19年 <wbr> <wbr>善成堂 <wbr> <wbr>钱塘倪鲁玉

    同样,庾信屈身出仕北朝,也一直为不少人所诟病。其中最激烈的批评,是全祖望在《鲒崎亭外编》卷三十三的《题哀江南赋后》中所说的几句话:“甚矣,庾信之无耻也,失身宇文,而犹指鹑首赐秦为天醉,信则已先天而醉矣,何以怨天?后世有裂冠毁冕之余,蒙面而谈,不难于斥新朝颂故国以自文者,皆本之天醉之说也。”全祖望作为明朝遗民,看重气节,这样批评庾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且,从这一点上来说,庾信有他作为一个文人的懦弱的缺点,确实算不上是有气节之士。但是他生活历程中的这个巨大转变,却使他的文学创作有了转变的契机。倪璠《注释庾集题辞》敏锐地指出了这一点:“子山北地羁臣,南朝才子。若令早还梁使,依然英蔺之名,不伐江陵,永仕中兴之国,遇合乃所愿焉,文章蔑云进矣。” 倪璠并没有为庾信的屈身仕北作过多的回护,也不就此问题作过多纠缠,他只是着重于强调这一事件对庾信创作的影响。他指出,庾信身遭巨变,他的创作内容也和在南朝时的轻艳绮靡完全不同了:“《哀江南赋序》称:‘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子山人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而已。”

《庾开府全集》 <wbr>道光19年 <wbr> <wbr>善成堂 <wbr> <wbr>钱塘倪鲁玉

    倪璠的《注释庾集题辞》实际上是一篇完整的论文,对于庾信其人其文都作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其观点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倪璠在为庾信集作注解的时候,体例也非常严谨。他采用了详注的方法,不但解释单个字义,而且还串讲大意,使读者更加容易读懂作品。
    倪璠重视名物典故的训释。因为庾信学识渊博,喜欢用典,不详细注释其作品中所用的典故,就很难把作品的意思说明白。好在倪蹯也是博学通览的人,把这个工作做得很出色。
    倪璠对于作品文句的串讲,比较注意联系庾信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来探求作品的本意。
倪璠的《集注》虽然征引繁富,但是有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限度,反而显得冗杂,缺乏必要的剪裁。有的注解,也有疏漏错误之处。《四库全书总日提要》对于《庾子山集注》的缺点和优点都作了归纳总结。
《庾开府全集》 <wbr>道光19年 <wbr> <wbr>善成堂 <wbr> <wbr>钱塘倪鲁玉

    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倪璠《庾子山集注》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著作,是庾信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到今天,庾信研究者们都从此书中获益良多。由于它的盛行,也由于一直还没有一部更加优秀的庾信集注本出现,《庾子山集注》是我们今天最可依赖的读本。

    经查:

嘉德四季第十三期拍卖会(二) >> 汉籍典藏 >>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释庾子山集十六卷庾子山年谱一卷庾集总释一卷
估 价:3,500-4,500(元)
简 介:(北周)庾信撰 (清)倪璠注释 庾子山集十六卷 庾子山年谱一卷 庾集总释一卷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刻本

12册(1夹) 纸本
10行20字小字双行字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
封面镌“庾开府全集 道光己亥重镌 善成堂藏”。
19.5×14.2cm
古籍定级:四级
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留言)
拍卖会名称:嘉德四季第十三期拍卖会(二)
拍卖会专场:汉籍典藏
拍卖日期:2008-03-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