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话医林门派

(2011-12-12 16:29:12)
标签:

杂谈

    到一个朋友的诊所去帮忙看病,一天下来开了不少药方,友人拿出我开过的要单清点一下,要过目过目我是长于哪一门哪一派的中医。

     看完之后,他自言自语:这小子,居然看不出是何门何派?我问他何出此言?

    他说我用药有出自伤寒的麻黄汤,小青龙汤(最近天气寒冷,受寒感冒的确实不少)若说是经方派,下来又见到一张桑菊饮(治疗干咳用的),一般学伤寒经方的普遍反对温病,甚至一辈子不读瘟病著作。所以开出伤寒方,又用温病方,他很不理解。其实在我心里,没有温病派伤寒派之分,寒温之争自古有之,现代有之,争的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学了伤寒,终生不学看温病,方方出自张仲景。见到温病先要诋毁一番才舒服。学温病的,大骂伤寒用药辛温杀人,,,,等等,。诸如此类,完全没有必要,不管用药辛温杀人也好,要寒凉杀人也好,不该骂那个制方之人,要骂那个用药的医生,是那个医生辩证失误,才用错寒凉或者辛温。是辩证出的问题。犹如那个《扁鹊心书》的作者骂张仲景制了大小承气汤,其实张仲景没有错,就是用大小承气汤死了人也不能怪张仲景啊,要怪那个用错药的医生才对。犹如有人吃了米饭吃多了撑死人了,然后骂那个种大米的农民,道理一样。中医很喜欢窝里斗。学中医,学中医,学中医,别学门派,门派会斗争,伤寒,温病都是中医。学中医就行了,用药不是说一定要用哪一家好用,哪一家不好用。而是对着病人的病症,该用什么法才是正确的,这就是辩证论治的意义。病人肚子痛来了,很急,我只要看准时期,狠狠的刺激他的足三里也很有效果,并非一定要用经方的小建中汤,或者病人伤寒,麻黄汤证很明显的,用麻黄汤当然很好,根据承淡安的针灸令汗出效果也很好,根据病人的体质方便,如果方便用药就用药,方便针灸就针灸,承淡安根据伤寒论来发明的针灸也是近代才有,并不是经方。寒温不必争的头破血流。拿麻杏石膏汤来论述,很多人认为麻杏石膏汤能代替桑菊饮,银翘散,在近代经方家曹颖浦的著作里有详细的论述,在见到桑菊饮,银翘散证的时候,很多都用了麻杏石膏汤。在外感风热的时候,桑菊饮,银翘散用的也是一两副药就好了,效果也很快速,我也不一定照他的原方照搬,辛凉解表的那个方向,连翘,桑叶,薄荷,这三个为主的药物,加甘草,桔梗芦根,通常用的这六味,针对那些干咳,喉咙痛,流黄鼻涕的感冒,咳半天没有痰的那种,效果也是一剂知二剂已,治过不下几十案例,有证有据,不一定非得用麻杏石膏汤那么死板。学中医学到没有门派之见,争论休矣!病人为上,中医的辩证论治大行天下。

    治疗一个脾胃问题的也用到一张特殊的药方:炙甘草10克,白术10克,党参10壳,豆蔻10克,是我临时制定的,治疗脾阳虚,吃东西不会消化的。就四味药,给他指点了一下,你开那么少的药,就是很有效果,人家病人心里不舒服,认为那么少的药不能治疗他的病,一副药才40克,下次改正,我苦笑不已,在诊所毕竟没啥经验,只要对证的药开了就是,我总是认为开一大堆药是浪费药物,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老实说我用药平时就往往就是几味,一般一副药都不超过八味,所谓药简力专。不过为了应付病人,下次就多开几样下去,先让病人心里舒服先。友人说,按照脾胃病这个人,一般的医生或许用用补中益气汤了,你非但不用,却临时制了四味汤。

   我自己平时看的书也杂,不论门派,不论四书五经,对佛家,<金刚经>,<阿弥陀经>,<地臧经》,四部《阿含经》来者不拒。伤寒金匮,易经,杂家如千金方,外台密要,李时珍。王肯堂。温阳派如张景岳,陈修园,黄元御,后世金元四大家朱丹溪,刘完素,李东恒,张从正。在后来清代的王梦英,叶桂,吴唐一系列。他们虽然都有偏颇,却也有可取之处,去其槽泊,取其精华,吸收古今历代大师的经验。岂不妙哉?

   从这几个药方,朋友没办法看出我出自哪一门派引出的话题,望医林同道不吝指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