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补中益气汤
(2009-05-30 10:36:04)
标签:
养生饥饱劳役补中益气汤气虚笑里健康 |
最近心情也比较压抑,加上暴雨下个不停,所以一直在家研读佛经修修心!空隙时间也看看医书!回想一路走来,不禁哑然失笑。。。。。。笑里花落知多少?笑里花落知多少?
这是突然想到一个治疗内伤很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
我本人亲自试过,有很大的效果,两付后却毫无作用!原来百思不得其解,今天在家看着雨一直下,由感触发!
补中益气汤,出自东垣先生的《脾胃论》。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饥饱劳役内伤脾胃所致的身热心烦、头痛畏冷、懒言少食、四肢困倦、自汗口渴、不愿活动、动则气短而喘、脉象虚大之症;或因中气不足,清阳下陷所致泄痢,或寒热似疟久久不愈之症。清代医家柯琴说: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本方组织是遵照《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则,选用甘温之品补其中气,升其中阳。饥饱劳役,伤其脾胃,中焦阳气下陷,则阴火上浮,故身热心烦(这并非外感实热之证);
原方是:黄芪(病甚,劳役热者一钱)甘草(以上各五分,炙)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以上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上件药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也就是:黄芪 1.5克(病重或劳倦热甚者3克)、炙甘草1.5克、人参1克、当归0.6克、陈皮、升麻、柴胡各0.6~l克、白术1克
释疑:这个方子奇怪的是用量非常小,总药量不过是10克,东垣老人真是用心良苦,想想当初自己用的时候一次就用了这个方子的20倍,这是临床医生常常犯的毛病,为了急于见功,便加重药量希望见效快,没想到一般都是适得其反!处方药味越来越多,剂量越来越大,这是现在的医家常见的一种现象,有内伤之人,五劳七伤一类之人,不管是用寒证四逆还是治疗内伤之补中益气汤,都需要缓慢图功,以免病情突变,得不偿失!
根据医家焦树德先生经验,本方可灵活加减:内虚之人冬季受寒而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时,可用补中益气汤加些麻黄,脉浮缓有汗者,可加桂枝、白芍。但后世医家皆把此方用为调补气虚之药,是采取本方配伍之妙和调补中焦阳气的功能而变化运用的。确有许多阳虚、中虚之证,得用本方而治愈。用本方为补剂时要知道此为治气虚清阳下陷的方剂,而不是治清阳不升的。本方加蔓荆子、川芎治疗气虚头痛;加藁本、细辛、吴茱萸治疗头脑中疼痛或空痛;加羌活、防风、威灵仙、海桐皮治虚人感受风湿而周身疼痛;加茯苓、益智仁、肉豆蔻治疗久泄;加白芍、甘草、吴茱萸、乌药治中虚腹痛;重用当归再加熟地治因中气虚而致的血虚(包括各种贫血);重用人参(或以党参10~15克代替)再加茯苓、枳壳(15~30克)治由于脾失健运,中焦清阳下陷而致的胃下垂、子宫脱垂(症见身体软弱、面色萎黄、腹部发坠感、饭后腹胀倒饱等);加青蒿、银柴胡治疗青年女子西医查不到原因的低热症候群中医辨证属劳倦伤中内生虚热者。本方不但可治脾胃气虚,亦可调补心、肺、肝二脏。如加五味子、款冬花、紫苑、旋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