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艺术对人类的贡献精髓是大师们的贡献吗?
2、艺术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是每一位大师对每个当下生活的反叛吗?
3、回首大师的贡献,他们给与人类的安宁更多还是不安更多?
杨*好:
你的
文章我看了,写得很性情,很率真,也能体会到你对艺术的信仰,和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敏锐。你文章中提出了很多观点和问题。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人。但我觉得有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说“艺术家越接近物质,艺术格调越难以有向上的空间”,这个观点太笼统。当代的艺术家接近物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观追求的,以物质为目的,这类艺术家就会离艺术比较远;还有一类艺术家并没有对物质的主观追求,但依然获得了大众认可,以艺术养育了自己,比如说我在课上给你们看的杨丽萍,他们身上就不具有这种矛盾。当代和古代还是有区别的,当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真正好的东西还是比较容易被发现和传播的,而且当代人的艺术宽容度要远比古代高。当然,即使在古代,也不能说艺术大家都是穷困潦倒的人,魏晋时期的二王,顾恺之都出身于士家大族,唐代的很多书法家也是官居高位,宋徽宗、李后主都是皇帝……当然再富贵的人也会有痛苦,有生活中的不如意,艺术家一定是一个敏感细腻,懂得体悟生活的人,所以你说的艺术家和性情相关联我倒是比较认同的,也就是说情商需要比较高。一定不是一个麻木的人,而是一个有情感追求,心灵追求的人。对于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先天性的因素似乎更重要一些。
再比如你认为艺术家的收益比科学家要高,这实在也是太主观了。这种比较我们不能只看金字塔尖上的那几位,好像艺术品是比较具有升值空间和投资价值,因为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文物价值的问题,具有不可再生性。而要看艺术工作者群体和科学工作者群体之间生活质量的比较。众所周知,欧洲古代之所以很多艺术家得不到家庭的支持,得不到社会的认同(就像你说的贫病交加)就是因为艺术家这个职业在当时根本是一个很难养活自己的职业,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中国的文人画都是在仕途之余的一种寄托与消遣,而不是以此为生的。即使是在当代,理科院校的科研收益也要远远高于文科和艺术类院校。
艺术家也是人,我们应该以一种无分别心来看待艺术和艺术家。我们可以向那些认为艺术没有用的人宣扬艺术的价值和意义(因为艺术确实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就像任何工作都有价值和意义),但作为艺术工作者自己必须认清楚自己的定位,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的工作和自己的人生。
艺术
对人类的贡献精髓当然不是大师们的贡献,而是艺术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所赋予的,艺术是安顿心灵的工具,也是记录时代的手段,当然有的人记录的准确,有的人只记下皮毛,有的人能骚到心灵的痒处,有的人只能隔靴搔痒,大师就是里面做的比较好的人而已。
别太在乎“大师”这个词,其实现代的艺术家已经不太愿意媒体称呼自己大师了,大师这个称谓已经有了一点讽刺的意味。这只是后人所赋予的尊敬,他们活着的时候也是普通人。
很高兴和你探讨艺术问题,你令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其实也只是一个初学者,谈的都是一些比较个人的想法。结果不重要,交流很重要。
祝你
一切都好,工作顺利!
梁*
你好。
收到你的邮件很高兴,我很乐于与你们进行学术上的交流。只是我的知识实在不渊博,经验也不足,认识也还有局限性。你问的问题很好,但是都是一些比较大的问题,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供你参考。其实不论是艺术也好,还是哲学也好,很多问题是没有定论的,只有立场的不同,阶段的不同,个体体会的不同。找到适合自己当下的好雪片片是最重要的。
1、在美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该怎样理解?
李老师课堂上曾经说:“每一次艺术变革,都是艺术观念的变革,而不是技法的变革”。在书法史上,从甲骨、金文、篆隶、到草楷行书,至两晋已经达到高峰,后世千百年来无太大突破。书法界在观念上的“崇古”思想,是否束缚了书法艺术的突破?当代书家应该继承什么?应该发展什么?
我的原话应该是:“我们讲美术史,讲的不是一部技艺与技术的发展史,而是一部思想和观念的演变史。”对于书法的一些困惑,你前一届的一位学长也专门写信问过我,我把我给他答复的链接给你,你可以看一下。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4db5110100fdyf.html
我觉得学习书法从临摹古人碑帖入手是一定没有错的,六法论里就有“传移模写”这一条,就是指的要学习前人的意思。但是我们现在的学人普遍面临的问题是过于迷信知识,被知识所束缚而不得自由。我们要学习知识是没有错的,但学到一定程度后还要能够从外在的或者说客观的知识中脱离出来,回归自我的本性。“无法而法”、“法无定法”、“我自用我法”就是指的这个意思。
2、美,是否是艺术的核心价值?
中国的禅宗思想,“无分别境”,我理解是对于造化的无分别的认识,自然的就是美的。但很多西方现代艺术流派,以过分夸张的个人风格,创造出与自然格格不入的艺术对象,比如“毕加索”的双面人类。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应如何把握自己的艺术价值观?艺术家应该创造“新”,还是应该创造“美”?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和前一个问题有共通之处。禅宗的“无分别境”,核心其实就是要艺术家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之所以需要艺术,是因为我们的生命需要,而不是别的什么功利的目的。我最近看东方卫视的达人秀节目,感触就很深。你看那些社会最底层的草根阶层,他们每天在为生存挣扎,但依然能在歌唱与舞蹈中得到一种极大的快感。歌唱与舞蹈对于他们来说是赚不到钱的,甚至还要为之付出金钱和宝贵的时间,但他们乐此不疲,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们的生命需要这个。这种源自于人的原欲的精神需要是艺术可以长盛不衰的最本质的动力。因此,如果你不是出于生命的需要,而是落入了是要求新还是要求美这样的问题中,你就会下笔如有绳,在艺术创作时你就是个不自由的人。
因此,是要求新还是要求美,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重要的。当然,即使你是一个有平常心的人,当你面对诸多的艺术样式的时候,也依然会面临一个选择与取舍的问题。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在学习的基础上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为什么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呢?我在上课时讲过:我们学习美术史的意义,不在于告诉大家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而在于让大家了解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美,从而扩展你们对美的包容度。欧洲古典艺术是美的,中国传统艺术也很美,黑非洲的木雕难道就不美吗?原始部落有原始部落的美,古典时代有古典时代的美,工业时代也有工业时代的美。美是一个不停在变易的概念,美之所以永远研究不透,就是因为它不停的在变化。我想“生生之谓易”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承认,同时要接受这种变化,这样我们就不会狭隘。同时,在拥有了这些眼界和知识的基础上,你发现你依然会不自觉地对某一种美的样式有一种无理由的喜爱,那么,这就是你内心的声音了。剩下的事其实就很简单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美和新也不矛盾,连农民工都能把自己培训得这么好,编排出这么有创意的节目,更何况你呢!
1,您的中国美术史课程如此引人入胜,我们可以感受其中的逻辑性,您可以介绍几点您研究中美史的方法是什么吗?可否对我们研究书法史提供指导意见?
2,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技术性的要求一定占很大比重,纵观书法史,我个人觉得书法史上的书法大家无一不在技术上很是了得。即使明末清初的王铎,傅山。徐谓等,技法都是无可挑剔的。我们的苦恼之处是无人可以告诉我们让我们可以说服或者打动我们自身一种或者几种方法,只能靠自己去琢磨可能的方法(常听说某人学了一辈子书法还不会写字之类的故事。真可怕!)。所以我个人觉得我们的书法技能课,缺少向您这样的研究型,教学型的老师。老师在上课期间每每遇到书法作品的品读时总是略过不谈或着少谈,理由是我们在做的各位同学都是学书法的。我看过老师您的博客,您也有学过书法,我们不想听太多的关于书法的高论,只想听听您学书法时对一些基本书法语言的理解,如:中锋,侧锋,提,按,使,转,顿,挫等等。这对我们太重要了 ,对您呢 ?
毕*好
你是个很好学的学生,我记得曾经和你的交流。但是你的两个问题我都没有能力很好的回答。首先第一,我对中国美术史没有研究,只是学习而已。我的研究方向是中国古代妆饰文化。不过我觉得不同的文化研究之间也是有相通的东西的。就我个人体会,我觉得你研究书法史,首先是要先了解这个学科的历史发展脉络,大量观看并阅读各个时期的碑帖,能接触到第一手的史料;其次要认真学习中国美学以及研习有关书法的理论著作,这样你就知道其然,也能知道其所以然;最后,坚持你的书法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书写中体会书法的乐趣和古人的精神。这样,有史有论有实践体会,你的研究就一定是深入的并且鲜活的。
你的第二个问题,我更难回答,我在书法上只是一个初学者,实在是还没有走上正途。所以你有关技法的问题我实在是没办法解答。我觉得对于你们研修班来说,技法应该不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据我所知书法老师都是以传授技法为主,理论为辅的,你尽可以直接向他们请教。同时,你也应该和班里书法写得很优秀的同学多交流,和学长多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往往是最直接,最能搔到痒处的。当然,你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最好能提出一些比较具体的疑问,而不是泛泛的,这需要你在实践中多体会琢磨,你的问题越具体,得到的解答也会越有帮助。
很抱歉,我的回答可能无法让你满意,只是提供一点点思路而已。
祝你一切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