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混凝土电杆常见质量缺陷成因的简要分析及改进措施(修正于2018.12.20)
(2017-01-30 23:41:37)
标签:
环形混凝土电杆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质量缺陷 |
分类: 混凝土结构工程 |
1
1.1 A类项目:
1.1.1
1.1.2 表面裂缝改进措施:a、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b、适当增加保护层厚度。c、加强混凝土养护,提高电杆脱模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d、加强对放张工艺的管理,预应力钢筋应同时放张,如果不能同时放张,应该分阶段、对称、相互交错进行放张,以防止放张过程中电杆产生裂缝。
1.1.3 内、外表面露筋原因分析:a、电杆内壁混凝土塌落,容易导致内表面露筋。
1.1.4 内、外表面露筋改进措施:a、加强钢筋骨架制作的管理,预防螺旋筋、法兰盘构造筋定位偏移。b、加强混凝土配比及离心质量的管理,提高混凝土均匀性及密实度。
1.1.5 漏浆原因分析:a、钢模模具合缝处的残留物清理不到位、密封条放置不当、钢模螺栓紧固不到位。b、钢板圈或法兰盘与钢模结合不严。c、混凝土和易性差,导致钢板圈或法兰盘的结合面漏浆。
1.1.6 漏浆改进措施:a、清理钢模合缝处残留混凝土并放置密封条;b、及时修理或更换弯曲变形的钢模;c、及时修补漏浆。
1.1.7
1.1.8
1.1.9 蜂窝原因分析:混凝土配比不合理,水灰比过少导致在搅拌或离心时水泥浆与集料均匀性差,混凝土不密实。
1.1.10 蜂窝改进措施:a、加强对混凝土配比管理。b、采用配料机自动计量配料。
1.1.11内表面混凝土塌落原因分析:a、同1.1.5蜂窝原因分析。b、离心质量控制不严,过程中钢模产生径向抖动,导致混凝土不密实。c、砂石含泥量超标、沙细度模数过大、石子粒径过大。
1.1.12 内表面混凝土塌落改进措施:a、加强对混凝土配比管理。b、采用配料机自动计量配料。c、加强离心制度管理。
1.2
1.2.1
1.2.2
1.2.3麻面原因分析:同1.1.5蜂窝原因分析。粘皮原因分析:脱模剂涂刷不足,导致电杆外表面的水泥浆层被模具粘去。
1.2.4麻面、粘皮改进措施:a、及时清理钢模残留物并涂刷脱模剂。
1.2.5
1.2.6 接头钢板圈坡口至混凝土端面距离偏短,预埋件(预留孔、钢板圈、法兰盘)尺寸偏差改进措施:加强钢板圈、法兰盘原材料进厂时验收管理。
1.2.7
1.2.8
1.2.9外径、端部倾斜偏差原因分析:钢模、穿筋盘刚度不足,长期使用后变形。
1.2.10外径、端部倾斜偏差改进措施:及时修理钢模、穿筋盘。
1.2.11 杆长偏差原因分析:钢模设计长度偏短,未考虑穿筋盘的厚度占用。
1.2.12
杆长偏差改进措施:更换钢模,购买长度偏长的钢模。
2
2.1保护层厚度不合格原因分析:a、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未放置定位块。b、钢筋骨架成型不良:架立圈的间距过大、数量不足、垂直度偏差过大、普通纵向受力钢筋(附加筋或构造筋)的配置位置不当。c、保护层厚度设计不当,未考虑普通纵向受力钢筋(附加筋或构造筋)的保护层厚度要求。
2.2保护层厚度改进措施:a、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放置定位块;b、控制好架立圈的间距、数量、垂直度偏差。c、控制好普通纵向受力钢筋(附加筋或构造筋)的定位。d、预防钢筋骨架因混凝土下料后因自重变形。
3
3.1 力学性能包括:抗裂检验、承载力检验弯矩、挠度检验。
3.1.1 影响力学性能主要因素:
a)、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的张拉程度或张拉力,主要影响裂缝宽度和抗裂检验系数。
b)、配筋率,包括纵向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直径、数量及长度,主要影响承载力检验。
c)、对于组装杆,预埋件(钢板圈、法兰盘、螺栓等)强度,主要影响承载力检验。
d)、混凝土抗压强度,主要影响承载力检验、挠度。
e)、构件截面的高度或有效高度,主要影响挠度。(截面的有效高度指的是截面受压区外边缘至受拉钢筋合力点的距离)
3.1.2 抗裂检验不合格原因:1、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的张拉程度或张拉力不足。2、其他原因导致预应力损失,例如: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钢筋内缩、预应力钢筋的应力松弛、混凝土收缩和徐变。
3.1.3 挠度检验不合格原因:电杆整体刚性太差,可能因为:1、普通纵向受力钢筋(附加筋、构造筋)的抗拉强度、直径、数量及长度不足;2、混凝土抗压强度不足。3、对于组装杆,预埋件(钢板圈、法兰盘、螺栓等)强度不足。4、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的张拉程度或张拉力不足,受拉区过早开裂导致构件刚度降低。5、保护层厚度过厚或壁厚不足,导致构件截面的高度或有效高度不足。
3.1.4承载力检验弯矩不合格原因:1、纵向受力钢筋(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普通纵向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等级、用量不足。2、对于组装杆,预埋件(钢板圈、法兰盘、螺栓等)强度不足;3、混凝土抗压强度不足。
3.2 力学性能改进措施:
a)、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
b)、加强混凝土养护,提高电杆脱模时混凝土强度。
c)、适当增大配筋率,提高纵向受力钢筋(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普通纵向受力钢筋)强度等级、直径、数量及长度。
d)、合理设计钢筋骨架,选择合适的纵向钢筋直径,保证纵向钢筋有充足的净距,当配筋太密时,可采用并筋配置。
e)、增加电杆壁厚、减少保护层厚度,提高电杆构件截面的高度或有效高度。
f)、对于组装杆,提高预埋件(钢板圈、法兰盘、螺栓等)的强度。
g)、加强预应力纵向受力钢筋的张拉力控制,采取措施减少电杆因其他因素所造成的预应力损失。
总体来说,电杆力学性能是各项因素的综合影响,改进力学性能是一个系统工程,单单改进某个方面,起不到大作用。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设计合理的钢筋骨架,保证钢筋密集处的混凝土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