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iddle/5f261394g9aa707869d7a&690
茶中有四季,三字蕴禅机
——记“三字禅”茶院
■ 姜仲迪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黄龙慧开禅师此语,最能表达禅者“法尔随缘”自然无作的精神,也最贴合茶院的气质。此时冬雪初霁,石门公园内白雪尽覆,自有一派冷冽清寂的气质,“三字禅”茶院就在此园中。
“曾到未到客,且请吃茶来。”“赵州茶”的公案源于此地,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吃茶去”三字尽蕴禅机,这也是茶院之所以得名了。
沿曲径,过游廊,山池亭台相望,小桥流水潺潺,满院迴廊,皆有红灯如串,夜间必是阑珊明剔,喜气洋溢。又竹枝暗隐,廊边修竹千竿,冬夏常绿,隐于雪中,观之诗情画意。
入得大堂“涵碧轩”,暖意骤生,香气氤氲中,坐下且喝一杯茶。送茶的姑娘穿着素净的麻质衣裙,步履轻盈间,自有一段风流态度。持盏轻啜,温润的茶汤在舌尖打个转落下,寒气已去了大半。
主楼名“知泉”,知者智也,泉者源也,意取智源。主人弘道心殷,可见一斑。楼中有雅室八间,以八大名泉命名,虎跑、趵突、中冷皆在其中。好奇入“趵突泉”一探,即为其间装饰所惊叹。东墙以本色木板隔出博古架,错落放置各色佛头,造型各异却营造出一片祥和安宁的气氛。茶案别出心载地镂空刻字覆玻璃台板,坐在绒布沙发上品茶,沐浴于佛光中,辨一辨案上的字,看时光飞逝,只专注于内心的宁静。“虎跑泉”内,素色墙纸和硬木桌椅,自是一副清净的味道。临窗小坐,看院内山石皆覆白雪,想起若能在绿茶季在这间茶室中品一杯新龙井,看窗外流水、游鱼,岂非赏心乐事?
望月楼雅间以佛道名山为名,极里有“五台山”,东窗如月,可鸟瞰园林,亭台楼榭,尽收眼底,夏雨冬雪,别有洞天。要想园中四季风景变换,不由叫人思绪翩跹。
春之苏
二月仲春,桃花初绽,暖风拂柳,裙裾翩跹,花朝节至祭花神。茶院中的姑娘们身着汉服,于花枝间穿梭“赏红”。五色彩笺细细裁出,附以红绳,结于花树以求花盛。
夏之和
五月仲夏,鱼戏莲间,蝉声阵阵,茶水清清,无我茶会正当时。阴凉处草坪上围坐成圈,一人一席,泡茶分茶,每一席都是一个独立的茶道场。无尊卑之分、无地域流派之分、无报偿之心、无好恶之心,求精进以泡好茶,宽容与虔诚地接受每一盏茶。
秋之清
八月仲秋,冷月清辉,沉香轻燃,环佩叮咛,中秋节时拜月神。院中设香案,摆上月饼、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姑娘们朗诵拜月祭文,再燃香拜月。
冬之寂
三九隆冬,白雪覆地,万籁俱寂,专注于心,一壶闲茶消永昼。围炉夜话,红炉小火慢煎茶。窗外簌簌自落的雪和屋内酽酽的茶相映成趣,品茶赏景,闲适淡定,心内平和。
四季之色,正和了“正清和雅”的禅茶精神,将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茶文化本身的雅气融入一盏盏清茶之中,化成有益于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以茶的形式诠释着禅的修养和生命的状态。
遥遥想起“吃茶去”这三字禅,曾到、未曾到、监院,为什么都要“吃茶去”,这到底是一杯什么样的茶?
一句“吃茶去”,一碗“赵州茶”代表着赵州禅师的禅心。禅的修证,在于体验和实证。语言的表达无法,无法与体验相比。参禅和吃茶一样,是冷是暖,是苦是甜,别人说的,终究不是自己的体悟。赵州的禅法是平等的,无论是曾到、未曾到、监院,“我法无分别”。一杯茶也可以成为参禅的安心法门,一杯茶也可以透出生命的庄严。参禅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快乐;习茶是一种雅趣,也是一种修心。
曾到未到客,且请吃茶来。茶中有四季,三字蕴玄机。
《茶博览》2011年第一期 总9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