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泡沫破后的思考
编辑: 录入时间:2008-11-11
2007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的《云南普洱茶价格疯涨,农民摘茶像摘人民币》像是给普洱茶登峰造极的盛典披挂上一抹落日余辉。自这年10月,一场被业界称为“普洱茶市场风波”的突发事件,为普洱茶“盛世”最终画上了句号。2008年以来,曾经是千金难买的普洱茶,日趋拖累着云南茶产业整体步入滑铁卢!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主要受茶、糖等轻工产品利润下滑影响,1-8月全省轻工业利润111.70亿元,同比下降3.3%。
盛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资料显示,今年云南毛茶收购价大幅下降,去年普洱茶收购价还高达60元/公斤,今年仅28元/公斤。
虽然一些茶界人士与记者交流时言词闪烁,不愿直面如此惨状,但云南茶产业步入低谷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的上半年全省“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表中,23种农产品,除了糖料的价格指数与去年同期持平,其余21种农产品的价格指数全部上涨,上涨幅度最大的生猪,涨幅达到56个点。只有茶叶的价格指数下跌,跌幅高达75个点!
应救市,还是应整合?
数次召开茶叶工作专题会后,夏秋之际,一场“抢救”行动迅速铺开。省农业厅、省茶产办、省经委、省生物资源办、农业开发办等单位筹措资金6000万元,“抢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云南茶产业。具体说,就是不能让农民的茶叶没人收,不能让云南的大型茶叶企业倒下去!
据茶产办主任杨善禧介绍,这笔资金用于对茶叶生产企业的贷款贴息、基地建设扶持和加工技术改造,为滇红等品种的复苏提供保障。计划今年减少普洱茶产量约45%,增加滇红茶、滇绿茶的生产。
但是,围绕这6000万元贴息资金的使用,围绕云南茶产业的振兴之路该如何走?业界人士提出了各种看法。主要观点就是:政府应该“救市”,还是应借此机会推动茶产业的行业整合?
在是否应该进行产业整合的问题上,杨善禧对记者说:“其实一些领导也说要进行产业整合,但茶产业90%以上是民营企业,政府无法‘拉郎配’。”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传播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阳则认为,当企业利润好的时候,谁都不愿成为结构调整的对象,政府结构调整的难度无疑很大。当前茶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企业面临的是“生存,还是死亡”的考验。生死面前,企业都急切希望政府拉一把,这就是政府着手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机。
云南财经大学MBA学院副院长朱立也认为,前两年云南茶产业快速发展,而政策、机制的制定跟不上,管理、机制不规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的低谷期刚好是进行行业整合和规范的时机,应对整个产业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有一个系统、全面的思考,在政府和企业的双向互动中建设大型龙头企业。不要去管关于普洱茶标准的争论,应建立市场标准、品牌标准,提高产业集中度,把市场规范起来,让小企业进不来。已经拿到的普洱茶地理标志商标应该怎么用?一切的一切,都要靠政府来引导。
在关于龙头企业重要性的认识上,杨善禧有着更实际的体会。他说,“当前,由于龙头企业市场营销能力不强,企业实力不强,所以在与农民的利益关系中,企业更多考虑自身利益,对整个产业的良性带动较弱。大多数企业没有固定的原料基地,全省到处收茶。农民坐等茶商上门收茶,永远处于弱势、被动地位。而好的产业发展情况如烟草,确定最低收购价,企业还为农民垫钱购买生产资料、提供技术培训等。这种企业在茶产业很少,临沧勐库茶业就是一家。”
对于产业集中度,杨善禧说,我省注册的茶叶加工企业约有1000家,去年全省茶叶产量只有17万吨,平均一家只有170吨。无论大益、下关茶厂,年产值最多的,只有六七亿元,而浙江天福茶业达到几十亿元的产值。在全国最大的茶叶交易市场——广州芳村市场,云南多、乱、杂的茶叶品牌,几乎全部都有。不仅品种多,还怪模怪样,连违法的野生茶也堂而皇之地摆在货架上。
省经委轻工业处的赵红女士说,普洱茶热遍天下的时候去茶厂都买不到茶,据说只有拿着县委书记的批示才能买到。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但很少有企业去想。前两年下关、大益、勐库都赚钱了,但在去年高价收茶争夺原料的一场恶战中,仅几大茶厂就有几个亿的资金积压在库存上,不说是濒临破产,至少也是危机重重了。加上云南这几年拼命“做大”的产业思路亟待扭转,一些累积的问题需要整改,现在正是推动茶产业改革、整体上水平的良机。
应做大,还是应做强?
从我省茶产业的发展现状看,各方做大的行动确实很多。这从每年不断扩大的面积、产量,受到政府、企业现金鼓励的茶叶种植中可见一斑。在产茶州市,农民每新种植一亩茶叶,都有免费提供种苗、技术服务、现金补贴等政策。补贴的资金来源,有省级财政的,还有州市一级财政及当地大型茶叶企业拿出来的。
杨善禧介绍,以前的扶持措施都是种一亩补助多少钱,近几年开始加大了对40家龙头企业的扶持。今年对农民的扶持改变为:新种茶不补,只补贴低产茶园改造、宣传推广、市场开拓等方面。
由于对新种植茶树给予资金补贴,我省近几年茶园面积稳步增长,2006年仅为371.3万亩的茶园面积,今年有望达到500万亩。而茶叶总产量也从2006年的13.82万吨,提高到去年的17万吨。
一位茶界资深人士对记者说,云南茶产业大而不强,不仅体现在加工企业的实力不强,还表现在种植水平和价格水平上。譬如,云南茶园面积全国第一,茶叶产量只是全国第三,而销售价格就更低了,毛茶价格最低到十几元一公斤。
赵红说,云南茶产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进入门槛低、缺少著名品牌的带动。虽然推出了QS认证,但最多时有几千家茶叶加工企业,有证的、没证的,大家都在生产,损害的不只是消费者的利益,更破坏了茶产业的发展壮大。
(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