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茶谈婚,亦因茶不能成婚 [转帖]

(2008-09-11 16:46:17)
标签:

茶俗

婚俗

茶树

《红楼梦》

林黛玉

中国

文化

因茶谈婚,亦因茶不能成婚 

——《红楼梦》中的茶俗与宝黛爱情悲剧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在今天云南的思茅市仍然成活着世界上树龄最长的“茶树王”。客来敬茶,是中国的传统礼节,在中国流传至少已经有着一千年以上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晋时期,中书郎王蒙就用茶汤待客,太子太傅桓温、吴兴太守陆纳用茶果宴客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宋代杜耒的“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诗句,也是以茶敬客的民俗的反映。

    随着饮茶、敬茶习俗的发展,还从中派生出了许多别致有趣的茶俗,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生活习俗之一。如“吃茶、点茶、送茶”,也是订婚、贺婚的代名词。在我们山东的婚俗中,男女青年订婚的彩礼中,有茶叶一物。每当有婚庆,亲朋好友在结婚当日或是前两日,前来贺喜并且给以金钱物质上的资助(随礼),这个礼节俗称“点茶”,也叫“送茶”。以前对这个礼节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婚俗却同茶叶挂上了钩呢?

   后来才明白,这是茶俗在婚礼中的反映。早在宋代,这种吃茶与婚配的关系,在一些文人的著作中就有记载。著名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就写到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男女青年吃茶订婚的风俗:“辰、沅、靖各州之蛮,男女未婚娶时,相聚踏歌,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这里所写到的,就是每年春天的湘西山区村村寨寨的男女青年对山歌,互发爱慕之情,用约请吃茶来定终身婚姻的一种含蓄的表达。而且,陆游的记载,还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宋代的湖南山区少数民族中,已经有了以茶订婚的民俗。这和茶叶起源于中国的云贵湘高原地区,也是最早制茶饮茶以至输出茶叶的历史是一致的。宋朝吴自牧写的《梦梁录》中也谈到了当时杭州的这个与茶有关的婚俗:“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缎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明末著名作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多次提到青年男女以茶行聘的婚俗。在《陈多寿生死夫妻》一文中,写柳氏嫌贫爱富,要女儿退还陈家聘礼,另选富家子弟,女儿却反驳说:“从没见过好人家女子吃两家茶。”柳氏的这个女儿很有情意,忠于婚姻的契约,从一而终,誓不做另攀高枝的苟且之事。曾经在俺潍坊做过潍县知县的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写了一首《竹枝词》:“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郑老夫子笔下的这个农家小姑娘是很大胆纯情的,直白的邀请自己意中的大男孩儿来家中吃茶谈婚,还叮咛他不要跑错了路,上错了门,只有湓江口边上的那家门前生长着一树紫荆花的茅草屋才能去!呵呵,可千万别错过了人家!

   有趣的是,杭州是产茶叶、丝绸的名胜之地,订婚时要送女方上好的茶叶丝绸等物,这是可以理解的。我曾经在北方的一个沿海乡镇工作,有户人家给儿子订婚时陪送的是绸子,而不用缎子,说是用缎子不吉利。但后来他们家五个儿子娶了媳妇,生的都是女孩子。我至今也没搞清楚绸子和缎子有什么区别,也不是说生女孩儿不好,而是这些习俗,也不见的有什么道理,只是表达人们的一种愿望罢了。

   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其中渗透着中华民族久远的劳动体验、社会实践乃至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茶与婚姻的关系,由来已久。为什么在中国人生活中常见的茶叶能加入到婚姻习俗中呢?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中讲得很明白,为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这个说法在明代许次纾的《茶疏考本》中也有类似记载。清代曹廷栋的《种茶子歌》中也有阐述:“百凡卉木移根种,独有茶树宜种籽。茁芽安土不耐迁,天生胶固性如此。”古人认为茶树只能用种子繁殖,播下茶种以后生根发芽,不能“挪窝儿”,如果“挪窝儿”(移植的方言)就会死去。我到杭州去的时候,到龙井问茶,曾特意询问茶农,茶苗可不可移栽?茶农的回答是肯定的。现在看来,古人的这个种茶知识显然是一种误解。但现代归现代,古人是把茶树的这种“安土不迁,迁则枯死”的特性引入婚姻礼俗中,以茶为聘,将茶作为一种吉祥物,就是希望男女爱情婚姻忠贞稳定,白首偕老,至死不变,尤其是对女子,要求她从一而终,不能身嫁二夫,这是符合我国传统道德的。而且,茶树是长绿树,在婚姻中引入茶树的这个品性,也是借此比喻爱情之树常青,爱情之花长开。婚姻好合,象茶树那样一种不迁,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合家兴旺发达。在产茶的中国南方,这个特定的婚姻茶俗不难理解,在不产茶的中国北方的山东寿光,婚礼中也有这个茶俗,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缘由,这显然是一个南俗北上、文化习俗南北交融的例证。

   我在研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就特别注意曹雪芹和脂砚斋等人在这部巨著中对饮茶以至茶俗的描写和点评。第三十一、三十二回写贾宝玉将张老道赠送的金麒麟丢了,被史湘云捡到了,送还给他,史湘云笑道:“幸而是这个,明儿倘或把印也丢了,难道也就罢了不成?”宝玉笑道:“倒是丢了印平常,若丢了这个,我就该死了。”袭人斟了茶来与湘云吃,一面笑道:“大姑娘,听见你前儿大喜了。”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这是一处写袭人敬茶时顺便问证史湘云订婚消息的正文,作者将敬茶吃茶与婚姻聘定巧妙联系在一起,别致有趣。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妙玉请贾母、宝钗、黛玉诸人品茶一段,靖藏本有畸笏叟的一段批注:尚记丁巳春日谢园送茶乎?展眼二十年矣!丁丑仲春,畸笏——这是关于“送茶”的一处有着明确纪年的批注,根据婚姻中的茶俗,我认为这是写脂砚斋、畸笏叟与曹雪芹幼年时在一处名为谢园的地方参加婚礼时相逢的记忆。还有一则批注,三十八回湘云请客,众姊妹作菊花诗螃蟹咏,贾宝玉特要合欢花浸的酒,此处庚辰本双行夹注:伤哉!作者犹记矮奥舫前以合欢花酿酒乎?屈指二十年矣!这是脂砚斋在书中两处关于“茶”、“酒”的点评。起初我很疑惑,少年之时“送茶”、“酿酒”的日常生活情节,大都是富有情趣的记忆,为什么竟然是“伤哉”凄凉的追忆?!这和《红楼梦》第五回中宝玉入梦,警幻仙子在弥散着“群芳髓”幽香的室内特意献上的茶、酒是紧相关联的。警幻仙子命小鬟献上的茶是:出自放春山还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而酒乃是百花之蕊、万木之汁,加以麟髓之醅、凤乳之麴酿成,因名为“万艳同杯”。为什么茶、酒中有屈(“窟”下有屈,“麴”谐音屈)有悲?为什么脂砚评注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关键是曹雪芹将民族化的茶俗注入了自己的感知,结合自己家族久历繁华又坠深渊的苦难经历,创造性的赋予了“茶”和“酒”以特殊的字面意义,就在于谐音查究,因查究而成红楼之屈。追忆过去的美好,面对因查究而残破的家族和凄惨的人生,脂砚、芹溪等焉能不伤心坠泪!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发展,是全书的一条主线。近日重读《红楼梦》,其中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也写到了“吃茶”的婚俗。文中这样写到:却说林黛玉因见宝玉近日烫了脸,总不出门,倒时常在一处说说话儿。这日饭后看了两篇书,自觉无趣,便同紫鹃雪雁做了一回针线,更觉烦闷,便倚着房门出了一回神,信步出来,看阶下新进出的稚笋,不觉出了院门。一望园中,四顾无人,唯见花光柳影,鸟语溪声。林黛玉信步便往怡红院中来……听见房中有笑声,林黛玉便入房中看时,原来是李宫裁、凤姐、宝钗都在这里呢……凤姐道:“前日我打发丫头送了两瓶茶叶去,你往哪里去了?”林黛玉笑道:“哦,可是倒忘了,多谢多谢。”凤姐又道:“你尝了可还好不好?”没有说完,宝玉便说道:“论理可倒罢了,只是我说不大甚好,也不知别人尝着怎么样。”宝钗道:“味倒轻,只是颜色不大好些。”凤姐道:“那是暹罗进贡来的……”林黛玉听了笑道:“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闲话,吃茶吃水的。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都笑起来。林黛玉红了脸,一声不言语,便回过头去了。凤姐笑道:“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哪一点还坫污了谁呢?”

   曹雪芹这段文字从王熙凤赠送黛玉茶叶又引出了王熙凤打趣黛玉,借“吃茶”的婚俗为宝黛二人提动婚姻。《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在宝黛二人的婚姻处理上,并未按照这个前提正常发展,而是在贾母的安排下,采用了王熙凤的“偷梁换柱”之计,使宝玉和薛宝钗成了亲。而黛玉在“焚稿断痴情”之后“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文稿来源于《红楼梦》新解博克   作者:王纯忠   <与原文有删节,谨此致谢!>

因茶谈婚,亦因茶不能成婚 <wbr>[转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