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歆舞界评论(二十二)踏上精神之旅——观《双城》有感 文/苏仲霓

(2014-11-02 08:00:00)
标签:

舞蹈剧场专场

双城

北京

上海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歆舞界评论(二十二)踏上精神之旅——观《双城》有感 <wbr>文/苏仲霓

《双城》全家福摄影:靳伟强


 

关于【歆观点】

置身于今日的文化环境,立足于传统与当代的结合,歆舞界长期以来致力于对艺术精神的追求与当下现实的思考,以多元身体语言承载精神文化,建立表现媒介与表演形式的多重探索。如今歆舞界为打开剧场的有限时空,将尝试搭建【歆观点】媒体公共栏目,与喜爱歆舞界及其作品的朋友们进行对话交流。歆舞界愿意倾听不同的感受与分享,也希望通过【歆观点】与更多喜爱当代舞蹈艺术的朋友相遇、互动、畅所欲言,寻求未来艺术形态上的更多可能。我们相信,每一处声音都是不可复制的,都将成为歆舞界继续前行的动力与创作的精神力量。让评论与欣赏相伴而行,我们期待您的分享与交流!宝贵观点请来信至:xinartlab@126.com 谢谢您。

 

踏上精神之旅——观《双城》有感


作者:苏仲霓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学硕士研究生)


  2014年9月20日晚19时30分,《双城》上演于中华世纪坛小剧场,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歆舞界艺术总监史晶歆携歆舞界优秀的艺术家们为大家呈现了一部舞蹈剧场力作。

 

    《双城》是一部以舞蹈剧场为形式的现代舞作品,在演后谈环节中,史晶歆女士为观众们讲述了《双城》的诞生过程。两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史女士在新加坡艺术展演中观看的实验室作品,大胆的舞风、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模糊不清的故事情节,这一切都深深地打动着史女士,也引发了她对于实验室作品的思考,萌生出以城市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想法。《圆明园》创作于2009年,展演于北京现代舞周、广州现代舞周;2011年史女士受到新加坡艺穗节的邀请,委约创作舞蹈剧场作品《活着就好》,并得到美国先锋戏剧大师、纽约大学终身教授查理·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的指点。此次演出把两座城市的记忆串联起来,为观众呈现出两个风格迥异的作品,融汇中西方文化,跨越时空界限,包容着极大的信息量。

歆舞界评论(二十二)踏上精神之旅——观《双城》有感 <wbr>文/苏仲霓《双城》之《活着就好》剧照摄影:靳伟强

 

  上半场《圆明园》的服装很有特色,女演员身披宽松的白色布袋,宛如圆明园中价值连城的玉器,又似废墟中破土而出的重生的灵魂;男演员上半身赤裸,下半身围裹一匹金色和古铜色相间的棉布,硬朗的配色透出浓郁的力量感,象征着阴暗、强大的西方列强。《圆明园》将整个故事的发生建构在对圆明园历史的假想和回忆之上,使得时间倒回到历史上那不可忘怀的一刻,观众仿佛置身于圆明园凄凉、残破的景象之中。作曲家李铁桥在舞台左前方现场伴奏,随着身体与音乐的不断碰撞,追忆出北京城的历史之殇。下半场《活着就好》是史女士赴纽约访学回国后创作的第二部重要作品,也是歆舞界“城市”系列的第二个作品,以“上海”为创作主题,讲述了一个城市与个人、奶奶与孙女、青春与迟暮的故事,体现了隔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与情感变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城市的变迁,人们逐渐了解彼此和自己,同时也感悟了真实的人生。

 

歆舞界评论(二十二)踏上精神之旅——观《双城》有感 <wbr>文/苏仲霓《双城》之《圆明园》剧照摄影:靳伟强

 

  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歆舞界表演形式的多元性,整台演出以舞蹈动作为主要元素,融入了实验音乐、环境空间、戏剧表演、声音文本、纪实影像、舞台装置等不同的媒介,正顺应了当下中国当代舞的发展趋势——随类赋彩,变化多端。然而,若是只在舞蹈表现形式、舞蹈语言、舞蹈服装等基础层面上来品评《双城》这部作品,未免太过大材小用了,舞蹈只是史晶歆女士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手段,她思想家一般的头脑中积淀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舞蹈剧场仿佛是一座思想的城堡,每个走入城堡中的人,都被施予思考的魔咒,徜徉在编导、演员、以及自我的精神世界中。


 

歆舞界评论(二十二)踏上精神之旅——观《双城》有感 <wbr>文/苏仲霓                                                       《双城》之《活着就好》剧照 摄影:靳伟强

 

走进剧场,就走进了史晶歆女士的意象世界。朱光潜先生曾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在舞蹈中,美感无处不在,意象也无处不在。意象是一种思维空间中的加工形象,是主体对客体传递的表象信息消化、整理、加工后形成的记忆痕迹,这个记忆痕迹既是舞蹈家的灵感摇篮,又是欣赏者的想象源泉。在《活着就好》中,编导并没有运用传统的叙事方式交代故事情节,而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无数的碎片化细节,这些细节不仅是舞蹈演员的动作,也是音乐、道具,甚至是剧场范围内的任意一点:红色传单、老式电视、印章、灰尘、扫把、红色短裤、大黑板、男演员夸张的朗读、广播声、洗脚、洗抹布……这些细节并非是生活原型,而是经过了编导的提炼、加工和重塑,它们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保留着编导的情感和情绪。静态的细节铺满舞台,动态的细节接连出现,观众不再被传统的叙事手法所束缚,而是被不断堆积的细节吸引着、引导着,想象着每个细节代表的意象,任由意象天马行空般在头脑中幻化,从而对编导要表达的情境在内心进行重塑。从走进剧场的那一刻开始,意象就像一根无形的绳子牵引着观众的思绪,促使着观众不断进行思考。


 

歆舞界评论(二十二)踏上精神之旅——观《双城》有感 <wbr>文/苏仲霓

《双城》之《活着就好》剧照 摄影:靳伟强

 

  走进剧场,就走进了史晶歆女士的生命世界。史女士对于舞蹈的追求是执着的,她不求回报,在舞蹈创作的道路上不断地学习、求索和超越,看似纤弱的身躯下饱胀着对艺术的痴迷。舞蹈对于她来说,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她为肢体运动注入情感、情绪和记忆,使之变得生气勃勃,变成有生命的舞蹈。因此,欣赏史女士的作品就仿佛徜徉在她充满激情和力量的生命历程中,时而赞叹,时而反观自己。《圆明园》是一部略显抽象、难以解读的作品,编导真正要交代的并不是圆明园被焚毁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助这一剪影来表现强与弱之间的关系。男舞者不仅是西方列强,更是生活中的苦难、强权和诱惑,内心深处的不安、动乱和绝望;女舞者也不仅是圆明园中的瓷器,更是生活中的安宁、美丽和恬适,内心深处的平静、淡泊和希望。在《活着就好》的结尾处,饱经沧桑的“奶奶”和长大成人的“孙女”在舞台两边分别自转,停止,相望,互相伸出手渴求着拥抱对方,可二人的拥抱总是错开,重复了无数次之后终于相拥在一起。此段结尾很好地概括了整个舞蹈——生命的历程中有苦难,有绝望,但只要心存乐观,就总有幸福到来的一天。正如史女士在演后谈环节中说的那样:“奶奶给了我一件最珍贵的礼物,希望。”这种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

 

http://mmbiz.qpic.cn/mmbiz/IwQxhSLO0Ze9xk5eD3CFOYticVAjciaKOkKJ5tnv47m2G6MCtWdGicpA5gKsacUjzx3y5icqa3qeEicGibf4YUe1tQAA/0文/苏仲霓" />

《双城》之《圆明园》剧照 摄影:靳伟强

 

  欣赏《双城》的过程,是踏入一段充满奇遇、反思和遐想的精神之旅的过程。史晶歆女士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欣赏肢体语言时的满足感,而是以舞蹈为对话的媒介,与观众共享记忆、一同思考。期待着史女士能永葆对当代艺术的热忱和理想,让这份强烈的、灿烂的追求继续走下去。


 

【关于歆舞界公共艺术教育项目】歆舞界致力于公共艺术教育项目的推广与分享,其中歆舞界“点-线-面”(IN-BETWEEN)高校艺术活动系列、歆舞界【身体建筑师】“零-动点”训练方法(Body Architect)演讲及工作坊系列等公共艺术活动受到业内与公众的好评。目前已分别在国家大剧院、北京舞蹈学院、空政文工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纽约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纽约华美人文学会、纽约皇后学院、联合国-中国书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中国TEDx系列演讲(TEDxFactory798中央美术学院、TEDxNanjing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等高校与艺术机构进行交流分享。此次很高兴受邀中华世纪坛剧场,与您分享【歆舞界-学术团队】的最新研究与思考。


http://mmbiz.qpic.cn/mmbiz/IwQxhSLO0ZdPuY6uKYabibzuHlc5076fI2CMjKYibmtOwWKzT80JxJlpfBf847jeHB17gP3Jo26GLlRLvRKniad0g/0文/苏仲霓" TITLE="歆舞界评论(二十二)踏上精神之旅——观《双城》有感 文/苏仲霓"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