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舞界专访(十三):东方早报《空性之舞》把舞台搬到博物馆

标签:
史晶歆歆舞界舞蹈剧场空性之舞东方早报 |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
http://image.dfdaily.com/2014/6/28/635395367649165000628a111k3.jpg
《空性之舞》把舞台搬到博物馆
记者: 廖阳,发表于2014年6月28日东方早报
感谢《东方早报》对歆舞界创作的支持与关注
《空性之舞》以三个轻薄透明、体例大小不一的发光体作舞台主视觉,遮蔽了通常意义上观众对舞台概念的理解,也颇为贴合博物馆的空灵气质。
简单说来,《空性之舞》是一台以当代舞艺术家史晶歆为表现对象的“肖像戏”,作品分数据、行者、瞬间、失控、自由五部分,描摹了史晶歆从舞以来的一路成长。
舞蹈虽是史晶歆的“独角戏”,却始终有法国编舞家苏珊·伯居(Susan
史晶歆本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编导专业出身,2005年获法国文化中心奖学金赴法交流时,她随伯居转学当代舞编舞,从根上改变了对舞蹈的审美取向,“最根本的不是训练技术和肢体语言,而是观念。”在她的从舞经验里,中国古典舞惯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做正面的舞剧式呈现,和编导自身的表达并无太大关联,“当代舞却尊重创作者本身的理念,表达的就是自己的世界。”
伯居的当代舞沿袭了美国现代舞一以贯之的抽象,无故事性,无具体人物,崇尚以冷静和重复的力量对动作做纯肢体拼贴。史晶歆从苏珊·伯居处学会了如何处理动作的逻辑关系,但显然,她也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做内容更醇厚也更具象的“舞蹈剧场”,就如皮娜·鲍什。
看史晶歆的舞蹈剧场,并不用担心现场元素会过于单一或沉闷。因她并不痴迷于玩动作,而是喜欢和当代艺术家做跨界合作,对媒介的运用,也从最开始单一地使用影像或音乐,转为对不同媒介做更丰富的糅合,“越来越知道怎么玩,越来越有掌控力,也知道怎么把它们糅在一起生出有趣味的隐喻。”五年走下来,史晶歆总结自己依旧处于一种“疯狂”创作的阶段,“停不下来,就是想表达。”
因而,《空性之舞》既是对史晶歆的个体经验做回顾,又尤为强调对伯居的感激,“她为我带来创作方向,甚至人生轨迹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