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与‘阿O一家’重逢》

(2014-06-10 23:01:19)
标签:

转载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如此真诚的分享与评论,怎能不分享!谢谢您来现场观看歆舞界团队的作品,我们将继续坚持真诚的表达与前沿的探索!

与‘阿O一家’重逢

——两岸小剧场艺术节再观歆舞界《阿O一家》

 

“一个荒唐的世界,一场精神的逃亡,它们怎么了?”

一场精神的磨练,一次心灵的摧残,我,又怎么了?

——题记

一觉醒来,压城的黑云已经散去,傍晚的夕阳余晖洒落在窗外郁郁葱葱的枝叶上,拿起几件必要的物品,踩着未干的雨水追赶着落日踏上了去77剧场的路。随着公交的节奏左摇右晃,还未完全清醒的大脑在混沌中努力转动,思考着在这样的状态下怎样接受一会儿会如暴风般袭来的精神磨炼和心灵摧残。

初识《阿O一家》是在去年七月,同样温热的季节。翻看当时的观演笔记,大概是刚开始接触歆舞界风格的作品,眼耳鼻舌应接不暇,只能是全身心的忙于记录,眼睛随着舞者的轨迹流动,手中的笔随着舞者的动作记录,脚步还要跟着舞者室内室外跑着,观演归来翻看笔记,一片狼藉。这次同样早早的坐在剧场当中,演出开始前的钟声响起,静静地合上本子,就用心感受吧,销魂也好,残暴也罢,只当是心灵的一次洗礼了。

残酷化的苦难再现

阿O的境遇像一根尖锐的针,毫不犹豫的插入观者心中,他在整部作品中从头至尾,为了一个“家”,为了一间房疲于奔命,生不如死。开始时儿时的记忆里,沙丘中堆出的是一个“家”,结束时没有生命的尸体上,手臂中怀抱着的是一个“梦”,用全部的生命完成却无福消受的幻灭之“梦”。歆舞界的作品总怀抱着现实的命题,用夸张的手法在舞蹈剧场中各种道具的配合下合力完成,正如创始人史晶歆在视频影像中所说的,作品中的灵感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她所看到、听到、触摸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阿O、妻子、奶奶、影子,四个角色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一直很欣赏歆舞界作品的节目介绍,基本不会有明确的人物名称和剧情介绍,凭着编导的创作初衷随笔几句,至于对内容的理解和消化,古人的“千家注杜”之说也不过如此,不如看淡一些,“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随他们去吧。

四位演员,近两个小时不停歇的表演,演出临近结束时,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湿的透透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发挥,反而更将观众带入。“蛮”——妻子,妻子的角色对本剧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条主线,她肚中的孩子是一家人追求幸福的源泉,当然最终的句点也在此,妻子对阿O的不满和抱怨也成为在阿O本已布满艰辛的人生路途中倒打下的很重的一耙。“灵”——奶奶,之所以称他为奶奶,是由于这个角色的设置从头至尾紧随着妻子肚中的孩子,无论是亲昵的“小孙孙”,还是近乎癫狂的“摸摸他吧”,而之所以说他“灵”,更多的是被这位演员所感染,男舞者扮演老太太,无论是从身高、体形,还是背后突起的有够夸张的驼背,都与实态相差甚远,但正是这种无法避免的差距更将那股舞动着的灵气遍布全场,惹得观者啼笑皆非。“闷”——阿O,剧中主人公阿O,他所面对的生活足够苦、足够悲,可形容他,更想用一个“闷”字,这是一个背负着众多压力却只字不提的中国男子特有的“闷”,即使是在摘下面具表情夸张而诙谐的喊出“我有一个梦”的时候,三三两两的笑声也盖不过角色身上从心底发出的沉闷,像一股避之不及的黑烟在场中流窜。“终”——影子,高大的黑衣人似乎应该是一个死神的形象,而他又是混迹在人群当中无处不在的影子,也是负面阴暗能量的积聚和爆发,拿走珍视的一切,直至夺去生命,带走魂灵。新生命的消亡、精神的崩溃、至亲的离去,一一叠加、层层递进,阿O终于发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的慨叹,孤身一人,动弹不得,愤愤离世。编导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的小故事,用艺术手段夸张的包装,形式上虽有滑稽诙谐与轻松随意,却仍旧抵挡不住惨剧发生时巨大的惊恐和悲伤扑面而来的冲击,让人不得不尽力理智、努力清醒的去思考,可对于这似乎不可避免的悲剧思考的意义又何在,不如还是还原舞蹈艺术本身。

拼接式的艺术环境

歆舞界的作品致力于“舞蹈剧场”的实践,即充分利用剧场内的道具与设施为作品本身服务,以更多的形式和手段使其内容有多样化的呈现。《阿O一家》作为环境舞蹈剧场的“面具”系列作品,与其他舞蹈剧场作品也有不同之处,它更大限度的利用了周围环境的优势,演出的场地不再仅局限于剧场内,这种一切“为我所用”的方式为整体内容的呈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本次两岸小剧场艺术节的《阿O一家》在77剧场进行演出,相比之前的后山艺术空间演出环境也有很大改变。相对而言,后山艺术空间的整体环境格调清新雅致,室外的可表演空间呈现出狭小细长的特征,而77剧场的室内环境就像一个巨大的集装箱,昏暗而拥挤,室外的表演空间为红砖地面,宽阔而平坦。就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后者所营造出的氛围。在室内如同局限于三个人狭小的世界中,所有的情绪来自角色自身,而进入相对宽阔的室外空间后,如同受到更多来自社会、来自现实的人、事、物的影响,所表现的内容范围也有相对的扩展。在77剧场的室外空间中,紧贴大约三层高的砖楼有一排细长的阶梯,对此阶梯的使用也成为了本次演出中的一大亮点,在“妻子”与“奶奶”两个角色被“影子”杀死后,影子牵起象征着死去婴儿的红绸缓缓向阶梯上走去,这时“妻子”与“奶奶”面无表情的起身,跟在“影子”身后,牵起红绸,跟随影子离去,全然不理会身后的阿O在对它们的不舍中在地面上艰难的爬行和蠕动。作品的最后,阿O经历内心的纠结,反复挣扎,此时背后所靠墙壁的房顶正站着似乎主宰一切的影子,他将带走“妻子”与“奶奶”的红绸由空中抛下,红绸落地的瞬间,阿O的故事也终于尘埃落定,空洞的眼孔看着摊开在怀中的房子模型再也没有起来。由此看出,对环境的巧妙利用使得情绪放大,无论是舞者表演氛围还是观众接受的感观都得到无限放大。

说到艺术环境的拼贴,在本剧中很多其他艺术形式的呈现也是如此。以音乐为例,并未单独选取某一首乐曲或是某一种风格的乐曲作为全剧的音乐,甚至没有恰到好处的乐曲间替换,很多音乐的终止和音效的开始都显得突兀而不和谐,将不同种类、情绪、语言的音乐掺杂在同一部完整的作品当中,这种有意为之的

音乐处理在舞蹈作品中并不多见。此外,灯光也是如此,在剧场室内时,整体笼罩在昏暗的灯光中,奠定了作品的基调,到室外表演后有时是突然亮起的面光,让人无法直视,更多时候几条光束横穿表演场地,如同死神般的影子参透生死并轻易的操纵着。在这些与表演息息相关的技术的配合与帮助下,一部环境舞蹈剧场作品才得以最终呈现。

奇迹般的“戏”“我”合一

    每次看完歆舞界的作品,无论舞作本身带来怎样的感受,留下怎样的印象,都会有一个统一的感叹,就是对史晶歆老师由衷的钦佩和赞赏。时常在想,是怎样的经历,使得这样小小的身体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震撼在场的这么些观舞者。歆舞界成立以来,佳作迭出,史晶歆也渐渐探索出属于自己的道路,找到了属于她的“有意味的形式”,难得的在于她从未放慢脚步,每当有人接触到这个层面,总会不假思索坚定的说道“创作和表演就是我的全部”!于我而言,史晶歆就像歆舞界作品开始时常使用的敲击圆磬的声音,纯净、踏实又空灵,让人欲罢不能。

一部《阿O一家》像是现实、戏剧与舞蹈三者的比拼,而最奇妙的是每个人陪伴阿O走过这样艰难的历程都能够再次找回自己,回归现实。在表演的结尾,阿O靠墙躺着,不再起身,观者的精力也似乎耗费殆尽了,这时饰演“妻子”与“奶奶”的舞者相继跑上舞台,带着灿烂的微笑和演出结束后的释然,用真实的自己面对观众,剧中的他们与此刻的他们融合成了一个更加明亮的形象。这一刻的我对舞者充满感激,感谢他们带着这么真实而充满活力的笑容回到表演场地中,使我从阿O的“死亡”中抽离出来,清晰、全面又真实的看待这一切。在舞者们的邀请下编导史晶歆也登上舞台,带领她的团队感谢前来观看的大家,或许是由于还沉浸于刚刚作品的震撼和冲击中,此刻史晶歆的形象似乎被无来由的放大了许多,就在这时,她举起话筒,开始与观众交谈,温和的声音、柔和的话语飘进耳中,整个人才真的清醒过来。此次的演出活动终究是结束了,略有不舍,上一刻还倒地动弹不得的舞者轻轻笑着,又深感欣慰,微凉的晚风吹过,放松下来的自己竟感到一丝惬意。

离开的路上,抬头看到似乎微笑着的月亮,在这一刻显得无比明亮,相信歆舞界也会像它一样,散发出更加美丽而独特的光辉,而我们,也一定会像常伴月亮的星星一般,与歆舞界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转载]《与‘阿O一家’重逢》



[转载]《与‘阿O一家’重逢》



[转载]《与‘阿O一家’重逢》



[转载]《与‘阿O一家’重逢》



[转载]《与‘阿O一家’重逢》



 

(2014.06.08)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