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舞界评论(二十):慕羽《从剧场空间的真假孕妇说起——体验环境舞蹈剧场《阿O一家》

标签:
慕羽文化月刊环境舞蹈剧场阿o一家面具系列 |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
感谢慕羽老师对歆舞界创作的支持与关注!——歆舞界全体成员
从剧场空间的真假孕妇说起
——体验环境舞蹈剧场《阿O一家》
慕羽
(舞评人,舞蹈学博士,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委会会员)
天气转凉,当我尚在回味这个夏天中国现代舞热度的余温时,一台名为《秋分》的现代舞集锦已呈现在面前,这是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年轻现代舞人“这一季”的个性亮相。据说,《秋分》的最大意义,在于向观众呈现新一代现代舞者的身影和创意,也彻底完成舞团的世代更迭。而这个“更迭”恰好在舞团资深建团团员宋婷婷的作品《眼泪》中获得了映照。
在“钟鸣”般的钢琴声中,身怀六甲的宋婷婷,缓缓步入舞台,她在一张椅子前坐了下来,时而抚摸面颊,时而轻抚自己膨胀的身体,整个过程十分安静淡然,与Arvo
在当代艺术的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常人”和“常态”被曝露在聚光灯下,审美的意义发生了改变。这不是一种表演,这就是宋婷婷最真实的生活,作为准妈妈的宋婷婷此刻在舞台上享受着人生完满的状态:对生命的希望。观众为这一份不加掩盖的最真实、最坦诚的“母性”而动容,因为站在他们面前的婷婷不只是舞者,更是一位准母亲。
也是这个中秋,在极具想象力和艺术张力的北京当代MOMA后山艺术空间迎来了一台现代舞演出,“歆舞界-艺术实验室”出品的环境舞蹈剧场《阿O一家》。
从《活着就好》到《阿O一家》,近年在体制外颇为活跃的“体制内”现代舞编导史晶歆已经触碰到了普通个体的“生”与“死”,包括他们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点滴,以及对死亡的态度。《阿O一家》的创作,使她超越了情感,从平凡的家人身上过渡到了类型化的社会底层个体上,也由长辈“逆来顺受”的语境转移至更丰富的人生解读。
剧中共有阿O、即将分娩的妻子、驼背的母亲(奶奶),黑衣人(命运)等四个角色,却又不止于这四个角色。在室内外不同的演出空间,根据面具的取戴与否,他们的角色在转换、变化,他们可能会变身为现实中的你、我、他。面具既是伪装,也是一种保护。孕妇隆起的腹部上其实戴着的也是一个面具。摘掉面具,或是身份转移,或是生死相隔。
我之所以将两部完全不同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因为其中都有“孕妇”,不同的是,一个是将“真实”带进“剧场”的孕育,另一个则关乎剧场的“假定性”。然而,不同于在一般“靠近式”的小剧场演出,由于观演距离的打破,人物关系、观演关系、时空关系都处于流动中,“假定性”在《阿O一家》的5个室内外空间里获得了某种更为真实的“幻觉”,亦假亦真。
阿O最终想逃离到哪儿?能够逃离到哪儿?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认为该剧欠缺了某种“起承转合”的节奏,空间处理得有些平均,有人则认为这种断奏的状态本就是符合编导表达的状态。有人认为,面具的使用不如表情丰富,有人则认为面具的隐喻更具有想象空间。有人认为剧中人物表演中不时表露的风格化动作点缀有些矫情,有人则认为这体现了身体语言的多元化,也符合角色的身份感。有人认为几个空间关系的转换带给观众些许茫然和困惑,无论是受邀、被迫或是应激反应,观众未被切实带入剧场的氛围中,有人则认为未知感是剧中人的表演状态,也恰恰是我们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