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晶歆在纽约大学-TISCH 艺术学院
以人为本的舞蹈艺术教育
——2010-2011年纽约大学访学考察报告
史晶歆
注:本文发表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年第五期
感谢北京舞蹈学院对“歆舞界”的支持
【内容提要】“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3月设立并开始实施的,是一个旨在提高我国艺术教育整体水平及培养质量,加快培养造就学贯中西的文化艺术大师,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新兴项目。在2010年这个项目试行年中,经国家教育部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北京舞蹈学院共有23名师生被“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录取,占了全国录取总人数的约1/5,并于2011年3月前全部顺利派往英国、美国、日本的11所大学。本人作为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的一名青年教师,非常荣幸的加入了第一批由学院推荐、国家选送的艺术取经的队列中,将步伐坚实的迈向西方艺术世界,获得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Tisch艺术学院的邀请前往美国展开为期一年的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的项目,师从美国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系教授、戏剧导演兼理论家理查-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是学习也是传播交流,更是一次具有使命感的行动。
【关键词】以人为本;舞蹈艺术教育;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STEINHARDT教育学院; 课堂;教师;学生
People-oriented Dance Education
——2010-2011 Report of New York University visiting scholar
Shi Jing Xin
Abstract: The special project of artists is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t is funded by China Scholarship Committee and set up in March 2010. The aim of the project is to improve the whole level of training quality of arts education in China and to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year of 2010, there were 23 people in Beijing Dance Academy got the scholarship, which made up for 20% of all the people who get the scholarship. All of these people were successfully sent to universities in UK, USA, Japan in March 2011. As a young teacher in the Department of musical of Beijing Dance Academy, it is my great honor to be one of those people. I got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in New York University for a year as a visiting scholar. I learned a lot from Richard Schechner who is th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Performance Studies and theater director and theorist. This experience is learning, exchanging and an activity wit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People-oriented; dance art education; New York University; TISCH school; STEINHARDT school;
class; teachers; students:
前 言
2010年9月11日第一次来到纽约,来到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 —Tisch艺术学院的人类表演学系(Performance Studies),正式开始本人为期一年的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的项目。这里给予我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作为教师去找寻一个质疑许久的答案:当代艺术教育的理念是什么?一个艺术院校的治学精神是什么?同时,作为编舞去思考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表演?身体作为独立的语言与表达的媒介,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审视并重新结构,并且能否呈现另一种不同的表演方式呢?带着两个不同方向的思考我深入纽约大学的课堂、穿梭于纽约的剧场、探访不同专业的教授、学者、艺术家,找寻可借鉴学习的教育观和创作观。这是一个如此之精彩的世界,在这里身体观看的背后充斥着不同的文化、传统、观念等等的冲突,这是一个需要去理解的、以多文化为基础而建构的世界!在整个过程中,我所获得的精神财富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回到北京的每一天进行梳理归纳并行之有效的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与创作中,也成为此刻最重要的工作。
一.一个非常感触:以人为本的舞蹈艺术教育
来到纽约,来到曼哈顿,行走在充满生机的纽约下城的8街与4街之间,我们便来到了著名的纽约大学,它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充满着自由与活力的气息,紫色的校旗飘扬在这个区域的各个角落,带有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气息,使每一栋独立的楼群建筑之间彼此产生一种独特的气场。而我所访学的就是位于Broadway 721的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充满才华的艺术家、学者和追逐梦想的年轻人!其严谨周密的教学安排与不失自由的艺术教育的氛围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无论是课程设置的理念与方法,还是在校园硬件设施的设计上,每一个细节无不体现西方大学里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其中,有三个方面是令我印象最深的:
在课程设置的理念上以舞蹈系的教学为例。这里的舞蹈教学分为本科四年,研究生两年。其中令我感兴趣的、也是非常不同于我们舞蹈教学课程设置的是虽然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不同程度的教学,但是在技术课和学生独立创作的过程中是没有界限的,这个系的每个学生都非常了解彼此。因为在技术课的教学上(即芭蕾舞基训、现代舞基训)并不是以班级来划分学生,而是完全根据全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去划分为A-B-C-D不同的班级,这就意味着当你去看课时会在一个教室里看见这个系不同年级的学生,本科与研究生的学生是融在一起进行学习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去解决一个班级中专业层次不同差距的问题,记得本人在进行教学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去很好的调节课程的难度与进度,已适合一个课堂中不同程度的学生。而纽约大学舞蹈系的做法也许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将水平相当的学生放在一个课堂里,这样对于老师教学的深入与质量的提高也是很有帮助的。这种理念紧紧植根于学生个体的专业发展,是以人为本出发的相对合理的安排,并不是为了一个大的教学大纲服务而以班级为单位,使得专业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影响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教师的教学推进。而进入学生独立创作作品的阶段,互为演员的模式并不仅限于同班同学之间,而是整个系的学生资源的共享与调用,即本科与研究生的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同时在紧张的课程设置外去安排彼此排练的日程。这种班级与班级,高低年纪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的学习方式是我十分欣赏的。
在校园硬件设施的设计上,学习工作的空间设计可以说是有效的利用了空间的各种可能并配以最合理的资源设备,比如我所访学的人类表演学系,他们最大的一个教室就拥有2个主要的功能,一个是作为日常教学的空间,是一个进行研讨会式的教室。同时,在把桌椅拿掉后,这就变成了一个有各种可能发生的空的表演空间,因此在这个空间里被配置了基本的演出设备(苹果电脑、投影仪、木地板、可调节位置和亮度的灯光和很好的音响系统),这样一场朴素而现代的演出就可以发生了,从学习空间到表演空间的神奇转变为学生带来了很好的展现才华的平台,每个学期一个个朴素但不失高端专业水准的艺术展示体现了学生在专业上严谨而创新的探索。同样,教学空间里休息区的设计更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关怀,每个系自己的教学和办公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在走廊里随处可见舒适的座椅、沙发和桌子供学生老师在休息时间缓解、放松、自习,可以舒适的吃饭、喝咖啡、谈心,给紧张的学习工作以幸福的喘息。

史晶歆和编舞家崔莎-布朗TRISHA BROWN

史晶歆和国外导师-先锋戏剧大师理查-谢克纳
与教授面对面的机会。有一种氛围也是我这一年访学十分感触的就是教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而开放的氛围,每位教授都有自己对外开放的办公时间,每周一次,基本上是一个下午的时间,然后每个学生可以在自己想去交流的教授的日程表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和要求和教授会面的缘由和具体时间,就这么朴素而简单的环节,对于一个学生却获得了多么宝贵的机会,可以面对面的与导师交流并得到答疑解惑,不仅是院内的学生,就连纽约大学外面的学生只要是在这个单子上签上了自己预约的时间,同样可以获得机会和自己尊重的教授见面交流。这种看似简单的平等与开放里充满了包容和对学生的关爱,不得不欣赏西方社会对民主的追求与实现。
二.两个重点考察: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STEINHARDT教育学院
在纽约大学整整为期一年的学习考察中,我主要在纽约大学的Tisch艺术学院和Steinhardt教育学院,两个定位非常不同但又相互紧密关联的学院进行学习与考察。纽约大学的教学时间基本安排是秋季学时为9月初至12月中,春季为1月底至5月初,夏季为6月中至8月底。夏季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期,每个系和专业会有各自不同的教学安排,比如有些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就会从夏季开始。另外,纽约大学在不同的国家有自己的分校区,因此到了夏季很多学生就可以申请去其他国家进行短期的学习交流项目,去接触新的文化、地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一)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
Tisch艺术学院的定位是高端的艺术教育,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高精尖的艺术人才,可以说是孕育从创作到表演到制作的世界一流的艺术家的摇篮。整个艺术学院的专业设置非常的丰富并合理细致,几乎囊括了目前艺术教育里的主流专业和前沿流行的新学科,其结构设置分为:
一、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1、Graduate Acting
2、Dance
3、Design for Stage & Film
4、Drama
5、Graduate Musical Theatre Writing
6、Performance Studies
二、Maurice Kanbar Institute of Film & Television
1、Undergraduate Film & Television
2、Graduate Film
3、Photography & Imaging
4、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5、Rita & Burton Goldberg Department of Dramatic Writing
三、Skirball Center for New Media
1、Cinema Studies
2、Moving Image Archiving & Preservation
3、Clive Davis Institute of Recorded Music
4、Art & Public Policy / Arts Politics
5、NYU Tisch Game Center MFA
本人此次主要考察的专业和系分别是:人类表演学系、舞蹈系、戏剧系(音乐剧表演专业和音乐剧的作曲写作专业)。谈起在Tisch的收获,首先非常幸运的是可以有机会师从一位学识渊博又和蔼谦逊的教授、学者、艺术家,向其学习并一同工作,这位重要的教授就是先锋戏剧大师、人类表演学学科创建者理查-谢克纳(Richard Schechner),他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创新、在教学上的深入有序都深深影响着我。其次,人类表演学系是接待我访学的主要单位,而我的指导教授理查-谢克纳教授同样也是这个系的创始人,所以可以说这里是我在纽约的学术港湾。这里没有本科的教学,主要是研究生(学制一年)和博士生(学制五年)的教学培养,因此每天围绕在你身边的人都是在艺术和学术上已经拥有良好素养的学生或说艺术家。这里的教学是圆桌的教学,意味着平等与共享,每一堂授课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研讨会,在教授的引领下通过经典书籍的阅读与课堂的对话讨论与创作实践去激发捕捉每个创意的瞬间。同样,由于人类表演学其学科自身定位的丰富性与包容性,使得它的构成注定是充满多元化的特性与趋势。每位教授的学术背景都来自不同的学科领域,而学生的生源也都是来自不同的国家、种族、文化等,这样的人员构成使得每一个课堂都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教授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变得非常的生动并充满创意,多元的思维碰撞与学术的开放性在这里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的每一堂课都孕育了我的每一个新的创作的开始,被那么多优秀的人围绕着,与之交谈并成为朋友一起创作。在这里学习的每一天,在笔记本上疯狂的记下每一个迸发的想法,无论作为创作者还是教师,那种感觉很幸福。
史晶歆在纽约大学-Tishch 艺术学院的讲座(摄影:王林)
(二)纽约大学-Steinhardt教育学院
Steinhardt教育学院的定位是艺术普及教育,培养优秀的教育人才,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技术,整个教育学院的专业设置结构分为:
Art Education
Bilingual Education
Bilingual Education
Childhood Education
Dance
Education
Dance in the Professional:ABT
Ballet Pedagogy
Digital Media Design for
Learning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Jewish
Studies
Education and Social
Policy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Theatre
English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Global and Urban Education
Studies
Higher 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History of
Education
Interdepartmental Research
Studie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ath
Education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Speci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auge(TESOL)
Teaching Frenc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ESOL, Joint M.A.
Teaching Span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and TESOL, Joint M.A.
Vocal
Pedagogy
从这串长长的专业列表我们可以看到纽约大学Steinhardt教育学院的涉及面之广,学科分类之细化,而我此次主要考察的舞蹈教育和戏剧教育也是其中相对主要的两个专业,记得在与舞蹈教育的学科负责人Susan Koff多次的交谈中我开始理解,他们追求的不是学生专业技术上的高精尖,更多是从社科人文的角度引领学生去理解并展开艺术的普及教育,从教育理念到教学方法的传授都是在科学的方法论下循序渐进的展开,其中在他们的研究生课程中有一门课程非常吸引我,即社会实践课,每位学生到研究生二年级时将被分配到各个地区的公立小学进行实习,以助教的身份协助主课老师展开教学,其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普通的小学生,而学习的目的不是成为职业的艺术家,更多是开发普及学生的艺术素养,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去开发学生的潜能。记得我去PS 3公立小学看课时,一个老师是每周五天的工作量,每天要上5至6个班级,从早上9点一直到下午4点,每个班级的构成还非常不同,有一部分智力非正常或者有多动症、自闭症的孩子也会参差在不同的班级里一同学习,这样在不同程度上也加大了老师授课的难度,因为在他们的课程学习中类似这样针对特别儿童的课程也被全面的考虑到,所以每一位接受教育课程出来的老师其自身的素质可以说是丰富而全面的。
高端的艺术是建立在扎实的艺术普及的基础上的,没有整个社会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我们所要培养的文化艺术大师无从谈起。美国的艺术普及教育做的比中国早,辐射的面也较广,基本上每一所公立学校的学生一周可以平均分别上到至少一次的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类课程,因此为社会培养输送源源不断的师资就成为像Steinhardt这样的教育学院的主要任务。
三.三个核心支点:课堂、教师、学生
NYU,位于纽约繁华地段的校区、由多栋昂贵独立的楼群建筑构成一个大学的领地,还有那栋令人惊叹的设施先进完善、库存丰富的图书馆等等,在悉数这些光鲜的硬件设备后,我们走进课堂,与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展开交流,对一个大学的软实力进行直观正面的考察。课堂、教师、学生作为构成教学的基本元素,其自身水平的高低成为评估一个艺术院校的重要因素:
(一)课堂
课堂作为一个大学构成的基本单位,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的丰富性和时间安排上的合理性给予我们很多可借鉴之处。在此,我想重点分析此次访学的主要考察对象:纽约大学-音乐剧表演专业 (NEW STUDIO: Musical Theatre),其在专业设置、教学理念和具体的课程安排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本科教学为音乐剧表演专业,为期四年的学习,在时间安排上每周一、三是文化课集中学习的时间,二、四、五就全是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每个学生一周几乎要上将近14门左右的专业课程,有些主要课程一周要上2次,1次2个半小时的量。就这样,这些课程都被合理的安排在三天的专业课学习时间中,而全系100多名学生更是被合理的分为A-B-C—D-E-F六个班级,依次轮流在不同的课堂里穿梭着,他们的课程表就像一张精密的地图,时间-地点-人物被清晰的标注着,不过要读懂它还是需要花些时间研究的,其学习的密度和强度可谓是一大特色。在课程设置分为声乐、舞蹈、戏剧三大类,并配以其他一些辅助性的专业课程。其中舞蹈课程有瑜伽(Movement Dynamics)、芭蕾(Ballet)、当代舞(Contemporary Dance)、百老汇风格舞(Broadway Styles)等;戏剧课程有戏剧表演(Acting)和肢体戏剧(Physical Acting);声乐课程很丰富,这是区别于国内音乐剧教学的主要部分,这里除了一对一的声乐基础教学外,国外的教学更注重声乐的表演性,分别有三门不同的课程(1、Sight Singing 2、Song Performance 3、Small Group Music)都旨在引导和开发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力与处理能力,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演唱时的表演性,在兼顾对演唱技术的注重时,同时加强对演唱的表演性的训练。另外,还有一些辅助的相关课程有音乐理论(Music Theory)、台词(Speech)、键盘(Keyboard)等。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音乐剧研究生的教学为音乐剧写作专业,即音乐剧的作曲与剧本歌词的写作专业,为期两年的学习,可以说这是音乐剧创作的开始与根本,所以这个专业的开设的意义不仅是教学,更为今后的创作资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十分的丰富,除了基本的技术课程,如作曲技术、写作课程外,还有非常实践性的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即剧本歌词与作曲的相互合作。
(二)教师
国外艺术院校的老师给我最大的印象集中概括便是开放、自由、包容。这样的心态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艺术特点和在艺术上取得的成绩带来的那一份宝贵的从容。首先,每位在NYU-TISCH艺术学院任教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活跃在舞台一线的艺术家,无论是作为演员还是导演还是制作人等等,其自身的艺术水准的高低决定了他在教学中的位置,因此在本人看来国外艺术院校的教师,其自身的定位首先是艺术家,然后才是教育家。在艺术院校里,一位在艺术上没有实践与成就的老师是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感,而作为世界一流的Tisch艺术学院也不会聘请在自己的学科专业里毫无建树的老师来进行授课。同样,大学是否给予老师以足够的发展空间,使其在良好的展开教学的同时可以很好的发展自己的艺术,这也是十分重要的。Tisch艺术学院在这方面的考虑同样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很多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以阶段性集中授课的方式展开,而并非传统的以学期为单位,这样老师就可以得到更多时间空间去投入到自己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去丰富自己在艺术上的积累;又如理论课程的老师,每周的授课基本上是1或2门课程,每门课程授课时间是每周一次、一次3个小时左右,这样的教学时间安排使得老师自身可以有大量的时间进行学术研究与新课程的开发和准备,在时间安排上灵活性相对较大。
(三)学生
国外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动性是我们中国学生十分需要学习并改善的。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本涂的满满的日程表,记录了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月,甚至是每一年大致的时间安排,时间在合理有效的安排调控下自然就有了呼吸的空间,繁忙的课程学习被安排处理的游刃有余,每天还可以找到时间去看演出、逛博物馆等等,面对西方学生严谨逻辑的思维方式,国内的学生在面对并不是很满的课程时显现出的那种慌乱感就显得十分的幼稚。而且,国外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与积极配合性同样让人欣赏,不会让老师天天忙于去督促学生要好好学习,他们独立自我的学习作风、对时间的合理安排等都是值得学习的。 
史晶歆和她的美国舞蹈节的舞者们
四.四个建议提案
一、加强编创类课程的开发与推广,除了编导系学科里已有的专业方向外,建议可以多吸收借鉴国外舞蹈发展的新趋势与理念方法,比如多媒体编舞、舞蹈影像、音乐剧编舞、环境舞蹈编舞、即兴舞蹈编创等等,这些专业的设置都急需有待引入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论证与检验,给学生带去艺术创作上的新思路与新手法,而并非只是坚守以动作本体-独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和舞剧的教学模式。本人认为编导的教学是活的,是需要创新精神的,是需要在教学中注入更多新鲜的艺术理念与形式手段,使创作本身变得更加的多元化,我想这也是艺术教育的关键,是激发人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而非一味的打造技术,从而间接的禁锢了学生在想象力、创造力上的开发与发挥。
二、从传统戏剧表演课向肢体戏剧的过渡,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北京舞蹈学院的戏剧表演课一定要照搬中央戏剧学院的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主流的戏剧表演的教育方式吗?我们是否能够找到适合我们舞蹈学院特色的戏剧表演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当我在纽约大学看到精彩的肢体戏剧的课程时仿佛找到了一个答案和一条推开新大门的途径,以身体语言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戏剧表演的特性去进一步开发学生在肢体表演上的潜能。而不是完全丢下身体语言的基础直接进入陌生的、不熟悉的用声音对话交流的表演情境模式中。因此,本人认为对肢体戏剧的引入是可以尝试的。
三、由班主任制向工作室制的转型,也就是指学生在进入高年级的学习时,其组成方式可由招生时构成的班级形式慢慢根据学生自身的专业发展趋势与水平的高低,来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发展的老师和工作室来展开自己高年级的学习。这一点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学设置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自主的选择不同专业方向定位的工作室和指导老师,在此老师的身份同时添加了一个艺术指导的身份或者像纽约大学的Super Adviser,课堂也转变为剧组和艺术团队的概念,而老师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或说艺术总监将带领学生在其专业领域展开更加精益求精的学习与研究,从学习的过程向创作实践慢慢转变,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剧场,为学生在毕业前创造走出去的机会,使其更早的接触到社会,达到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的良好互动。以这样的方式展开高年级的教学,可以更有效的使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更加默契的交流与积极的学习氛围。
四、加强艺术交流平台的开拓,如建立“舞蹈艺术节”。学生的培养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不仅是在教室里,更多是要在剧场里得到体现发挥并接受检验,因此十分希望学院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建立“舞蹈艺术节”的独特品牌,为师生创造一个发挥和共享的平台空间。
结语
今天从纽约回到北京已经整整快1年半了,所有的思考在心中凝结成一股力量,对于整个项目的汇报本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展开:一、讲座汇报:本人分别在北京舞蹈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展开访学归来的系列讲座汇报,题目为《游走在东西方多元化的语境中——探寻以传统为根基的当代表演艺术》,分享在纽约访学的收获与思考;二、学术论文发表:分别发表学术论文《2011年美国舞蹈节考察报告》于《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游走在传统与当代的语境中——探寻以肢体为主的表演艺术的多元性》》于《艺术评论》、《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2010-2011年纽约大学访学考察报告》于北京舞蹈学院访学论文专辑;三、作品专场演出:非常幸运又再次得到学院的支持与鼓励访学归来的老师进行作品的发表,就这样在音乐剧系、教务处和对外合作交流中心三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带着未知的心情交上这一年在国外学习后的答卷,带领来自古典舞系、民间舞系、音乐剧系的学生演员团队修改复排了本人在国外创作的三个当代舞作品,将理性而无形的思考变为可感可知的作品本身,2011年12月30、31日《觉》访学归来-作品发表专场演出在北京舞蹈学院正式上演。在整台作品的构成中传统的元素来自古典舞“气韵生动”的身体语言、西藏佛教“统一完整”的精神源点、还有“面具”的表现形式,将其置放在由现代人对自我生命的质问、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对精神信仰的追求等多方面构成的当代语境中,在以舞蹈动作为主要元素的同时融入了环境空间、戏剧表演、声音文本、影像、面具等不同媒介,构成了表演形式的多元性。这是我这一年纽约访学回来找到的答案,也是我此刻理解并在尝试的中国的舞蹈剧场。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与创作中能够有更多的突破与创新,最后真心感谢北京舞蹈学院对我的支持与帮助。

2011年6月29日-史晶歆的讲座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