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74
  • 关注人气:1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歆舞界专访(九):《双城》舞动周报——【舞动人物】史晶歆

(2013-10-20 01:41:01)
标签:

史晶歆

歆舞界

当代艺术

专访

舞动周报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歆舞界专访(九):《双城》舞动周报——【舞动人物】史晶歆
歆舞界-艺术实验室创始人:史晶歆(摄影:段崴)

 

【舞动人物】

史晶歆:有使命感、并被赋予礼物的舞者

简介: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歆舞界艺术实验室创始人兼艺术总监,代表作《水墨游》、《日子》、《活着就好》、《圆明园》、《霞谐帛瓦:觉、白、梵三部曲》等

 

 

生于兰州,长在上海,学于北京,漂流经巴黎、柏林、比利时、尼泊尔、日本、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伦敦、纽约、柬埔寨、丹麦、荷兰------先后师从编舞家陈维亚、邓一江、法国编舞家苏珊-伯居、美国先锋戏剧大师理查-谢克纳。 有老师说在中国40岁已是老编导了,她却说作为80后的创作者她现在属于“少年艺术家”阶段,后面的创作之路还很未知漫长。

 

 

(D=舞动周报  S=史晶歆

 

D:首次受邀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你将带来哪部作品?S8月16、17日,我和我的歆舞界团队将在国家大剧院“中国舞蹈十二天”里奉上《双城》,包括用面具演绎的当代舞《圆明园》和全新形式的舞蹈剧场《活着就好》。我带来了强大的演出阵容,有独立音乐人李铁桥,设计师徐愔以及北京舞蹈学院的优秀舞者项玉洁、王佳馨、乔靖宇、袁文彬等。

 

D 为什么选择这两部看起来“独立”的作品?

S:看似独立,实则是一个整体。因为我童年在上海,读书与教书都在北京舞蹈学院,“双城”正是我成长和长成的两座城。只有完整地融入我的故事,才能准确表达我对代舞的理解。

 

D《圆明园》早在2009年就被代舞爱好者所知晓,这次演出是不是对作品有新的改编?

S 是,《圆明园》是歆舞界成立之初的开张代表作,带有我们团队的鲜明特点,如微观视角、东方气质和融合跨界等。我此次进行了更加成熟的改编,包括双人舞部分的创作。 一个是头戴面具的男子,一个是一席白衣的女子, 他们是谁,他们将如何演绎那段历史,我想还是把想象空间留给现场观众吧。当然,09年版最成功的就是现场即兴表演部分,这部分我还是原样保留,期待此次能更精彩地呈现。

 D《活着就好》这个名字听上去是一个关于生活,关于生命思考的作品,你这么年轻,如何来把握这样一个主题?

S这部作品讲述了我“奶奶”和“我”之间的故事,奶奶今年80多岁了,我从她们那代人的细碎生活里,领悟到了生命的能量。观众能看到很“接地气”的表演,比如吃饭、扫地,甚至当年的“忠字舞”。

 

D:你在前面提到这部作品采用的是舞蹈剧场形式,这和舞剧一样吗?

S:不一样。2010年,在纽约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我受到美国先锋戏剧大师理查.谢克纳启发,决定把这种舞蹈形式带入我的作品。在观看《活着就好》时,观众将不单感受到肢体语言,更将享受到多媒介信息融合而来的效果。 投影屏幕上的珍贵历史影像;电视机里奶奶的一天生活;孙女在黑板上涂鸦的内心世界;与此同时三位演员之间互相沟通与配合……这个声音、影像、舞蹈、图画组成的“场” ,对观众来说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D:两部作品都是多媒体的融合,这是歆舞界所追求的艺术表达吗?

S:的确如此。歆舞界-艺术实验室(XIN-ART-LAB)创建于2009年初,建立对表演概念的思考,提出以身体语言为主要的创作元素,同时进行对其他表现媒介的融合,结合声音、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等元素进行对当代表演艺术的探寻;我们力求在传统与当代的语境中向过去、现在、未来取材,探寻身体叙事的现代性,建构以身体为主的表演形式的多元性,并致力于当代舞蹈精神的探寻、建立与传播。

 

 

 (文章发表于《舞动周报》手机报第239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