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舞界-作品评论(十):任胜玮《活着,活着就好》

标签:
爱城市过去未来活着 |
分类: 歆舞界-评论专访库 |
谢谢任胜玮对歆舞界的关注与支持—歆舞界全体成员
作者:任胜玮(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2007级舞蹈学)
文章发表于:《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专刊》2012年第十期
9月北京舞蹈学院青年教师兼“歆舞界-艺术实验室”创始人史晶歆创作的当代舞蹈剧场作品《活着就好》,作为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单元作品在国话先锋剧场首演。作品融汇了东西方艺术文化,分为风格迥异的两个作品:《霞谐帛瓦》、《活着就好》。如果说《霞谐帛瓦》是编导游历欧亚时身与心的探索,那《活着就好》则是人世间不可言喻的亲情羁绊。史晶歆游离于信仰与现实之间,通过符号的意境营造,阐述着你、我的内心独白。
“信仰”与“现实”
如果说《活着就好》是现世情感的“复现”,那《霞谐帛瓦》则是一段探寻自我信仰的旅程。该作品灵感来于泰戈尔诗歌《吉檀迦利》,阐释生命从分离到完整的过程。身体虔诚地舞动来愉悦自己,寻找神性,不断解惑,体味生命真谛。据悉该作品是史晶歆走进西藏、游历东南亚、纽约读书三个阶段完成的。从无知探索到疑惑不安再到内心解脱,这三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存在递进关系,也是编导探索内心信仰及身体文化的过程。在维度空间中三者都有信仰,把奉献融合在一起去幻化不同的自己。
《活着就好》舞台布置“玲琅满目”,桌椅、黑板、电视、马桶……像把老上海人的家搬上了舞台。史晶歆选用实景道具同时查阅使用详实史料,以当代剧场手段把奶奶的真实生活在舞台上得以“复现”。该作品在展现后现代舞蹈剧场虚实美感的同时极具现实意义。北京舞蹈学院前院长吕艺生说真实史实让他倍感亲切,许多往事现于脑海。
艺术趋于市场化,艺术家们似乎顾及观众感受了,据史晶歆介绍《活着就好》就是因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才舍弃最初的创意对结尾进行了修改。“中国现代舞发展”讨论会、北京现代舞双周等,表明艺术家们在探索这西方舶来品在国内的发展及大众接受问题。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肖苏华说:“史晶歆在搞现代的路上不断探索,努力的成为她自己。”希望舞蹈剧场这个西方舶来品在中国经历本土化探索后成为“中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