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舞界-高校艺术活动报道(三)纽约华美人文学会-人文讲座系列(侨报)

标签:
奥运开幕式史晶歆歆舞界地球人文化 |
分类: 歆舞界-新闻报道库 |
北京奥运开幕式地球人导演史晶歆纽约诠释中国舞
2011年04月04日 01:00
来源:侨报
作者:林菁
【侨报记者林菁4月3日纽约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导演组最年轻导演史晶歆,3日在纽约华美人文学会做“中国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从飞天到奥运会到歆舞界”专题讲座并介绍她个人如何从一个纯粹的舞蹈编导,发展为一个独立创作、关注社会问题的现代表演艺术家。
史晶歆生于兰州,长在上海,17岁时考取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现为该校老师,目前在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做访问学者。
史晶歆在介绍中国传统舞蹈时指出,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汉唐舞蹈,以及京剧是中国古典舞的根,它强调身体里气的流动,而气的流动形成了身体的轻盈之美。飞天身上缠绕着的彩带,汉唐舞蹈的水袖,还有京剧的手势和身韵,都体现了这种袅娜、流动的美感。
史晶歆指出,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吸收了古典舞一些元素,但出于表达政治含义的需要,样板戏的身体语言与古典舞大不相同,这在女演员身上表现的特别明显,她们目光坚定,身姿像男人一样阳刚,就好象身体里的气被凝固了。
北京奥运开幕式表演可以说是一场中国传统舞和现代舞结合高新科技的盛大演出。史晶歆作为第二波核心导演加入导演组。
她说,创作组当时讨论的关键是,我们该选择什么文化形象来展示给全世界观看。上篇传统部分选择了击缶、中国画轴、书简、字模、郑和下西洋、飞天和京剧。但下篇表现中国当代精神部分,最让导演头疼。曾设想过用滑冰的星光人表现城市高速,或老百姓搬着凳子携带家小到广场去,后来都因为效果不佳而放弃。最后选择了城市星光、太极和地球人,史晶歆便是负责“地球人”演出的导演。
史晶歆表示,作为一个舞蹈家,她关注如何传承传统舞蹈,同时又结合现代舞蹈语言来表达现代人的精神。她创建了“歆舞界-表演实验室”,并创作了《圆明园》、《空城》、《霞谐帛瓦:觉、白、梵三部曲》、《面具的世界》等一系列先锋作品。
《面具的世界》是讲述城市平民面临的拆迁境况,史晶歆把舞蹈搬到公共场所——高校的校园,戴面具的演员向随机过来围观的观众讲述拆迁的故事。她介绍说,观众与演员互动,对话,每个场景都不一样,每场演出也都有不同效果。在一场演出上,一位坐轮椅的老太太观众最后说,只要活着就好,让她非常感动。
史晶歆说,作为舞蹈编导,以前她关心的是编出好看的动作,现在她更关注的是,舞蹈还能表达更多吗?在探索过程中,她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找矛盾的焦点,通过舞蹈去表达社会现状,而这也许正是现代艺术的精神所在。
(编辑:王慕空)
链接地址:http://chinese.uschinapress.com/2011-04/04/content_803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