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穿梭在现代舞蹈艺术的世界;有这么一些舞者,他们简单地执着于自己的肢体表达;有这样一些舞团,致力于打破世俗的樊篱,演绎完整的自我。
在首都北京,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浓厚现代文化气息的城市,那些以现代舞和现代肢体文化表达为己任的年轻群体有着怎样的艺术生活?我们带着相关的一些问题走访了当前几位活跃在北京现代舞平台上的年轻团队,他们对现代舞的诠释不尽相同,但其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却又都是如此纯粹。
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毕业的史晶歆对于现代舞有着太多奇特的想法,2009年初成立的“歆舞界”与其他现代舞团体不同,在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顺应形势,充分利用了现代艺术的多元素并将之结合,提出以肢体语言为主的创作方法,这是一种戏剧与多媒体共同介入的新创作模式。“歆舞界”以建立对表演概念的思考,同时进行对其他表现媒介的融合,结合声音、影像、戏剧表演、环境空间等元素对当代表演艺术进行探寻。作为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青年教师,利用自己有限的薪水和一群充满活力的学生,“歆舞界”自成立以来创作了作品《空城》、《圆明园》、《记忆-时间-碎片》、《面具的世界》等;并在此期间获得戴维斯基金会的支持远赴西藏创作了《霞谐帛瓦-觉》、《霞谐帛瓦-白》系列,作品细腻且厚重,充满着宗教与人文色彩,令人久不能忘。她的《圆明园》,是一个舞者与乐手之间对话的作品。在身体与声音的碰撞中,彼此分享个人的生命体验;在生命艰难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解答内心的困惑,《圆明园》的整个讲述建构在对圆明园历史的遐想与回忆上,仿佛置身于圆明园凄凉、残破的景象中,想象它的被破坏与被焚烧,记忆历史上不可忘怀的那一幕;同时反观我们内心深处时时涌现的不安、动乱与绝望,但绝望之后终有重新开始生活的那一刻。这就像是“歆舞界”的作品,即使在压力与困惑面前,依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如今的“歆舞界”主要是通过“点线面的高校讲座”和“创作留声机”两个板块来进行自己的现代舞理念的传导。如同其作品表达的一样,在窘迫的环境中探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把重心从带有局限性的剧场舞台搬到各大高校,开发学生这一广大的受众群。“歆舞界”目前是通过申请国外项目资金、学生和朋友们的无偿帮助,甚至是用自己在校的教学工资来维持常规创作运转,在此情况下,“歆舞界”力求精益求精地做好每一个作品,扩大现代舞的受众,使更多的人喜欢上这一门艺术。
卢梭曾经说过:“如果我的心让我得到宁静,我的身体就不会感到有所匮乏了。”任何艺术家都有想要完成的梦想,他们的精神在宇宙中遨游,在万物中穿梭。让我们在观望北京现代舞者的生存状况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