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歆舞界-艺术实验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774
  • 关注人气:1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歆舞界-演出报道(三)-当代舞专场:《音乐周报》

(2009-11-10 21:01:43)
标签:

歆舞界

《音乐周报》

中国当代艺术

当代舞专场

文化

分类: 歆舞界-新闻报道库

             

      音乐剧能进小剧场吗?  

 

         作者:张铭静
         文章发表于:《音乐周报》(
2009年5月)
   

 

    歆舞界-演出报道(三)-当代舞专场:《音乐周报》

                                                 摄影:穆立峰

 

    小剧场戏是话剧的热门。音乐界很少介入,舞蹈圈更少参与。尤其是音乐剧,又唱又跳,小剧场很难施展。然而,北京舞蹈学院的音乐剧班硬是把音乐剧演到了小剧场;而且,还是先锋艺术的实验音乐剧。近日在北京蓬蒿剧场的当代舞《圆明园》,就算是一台先锋派音乐剧折子戏的例证。

    开场舞台漆黑,想起一阵水泡声。一束光聚焦,打出一个吹萨克斯管的乐手,是头戴花帽子的李铁桥。音乐呜咽中舞者出场,白裙白脸,舞姿翩翩,跳的是“圆明园”的痛苦、“圆明园”的悲哀,情绪抑郁;风格是当代舞,自编自演。音乐在一个较为固定的背景中变化,李铁桥使出十八般武艺,追随舞者情绪起伏而去,制造各种音响。有即兴,有偶然,分不出是舞伴乐还是乐伴舞。令人意外的是高涨的音乐声中,有人扯出白色纱幕,摄像机打出圆明园断壁残垣,在翻滚的纱幕中变形;令人兴奋的是后面一段爵士风格的演奏,曲调气韵生动,演奏引人入胜。准确说,这个节目是多媒体加独舞、独奏的圆明园。

    下面的《记忆-时间-碎片》是话剧类型的音乐剧。一人出场,独白自语,“我是王洋吗”一类问话不断出现;更多人上场,穿插问话,他们自问,互问,也向观众提问。当然,观众不回答。演员们走下舞台来到观众旁边,问是否可以坐在这里。观众当然不作答话,怕一答话“戏”演到自己身上。习惯于被动看演出的中国观众,还不习惯参与戏剧的意识。随后再有电影,拍的是演员们在城市里的一些活动。这样,影视表演、话剧表演、人声、环境声、乐声混成一片,没有逻辑,只有情绪、只有混杂、舞台表演真正成了记忆碎片。

    第三折戏名曰《空城》是名副其实的歌舞类型的音乐剧。只听城市夜空中一阵歌声飘出,流行歌曲风格。演员上场,有表演,有独白,都在述说自己的苦恼,自己的挣扎。戏中各个都有机会独领风骚一回,来发泄自己的不满,痛苦乃至愤怒。领舞一男一女,用一件舞衣将身体罩在一起,象征现代社会对人类无时无刻不在的捆绑与约束。这里,只有冷漠,只有警惕,只有欲望、只有胆怯。音乐采用了《红磨坊》的电影原声,配合舞蹈,配合戏剧,表演有起伏、有张力。结尾是成对的演员相互斗争,推倒对手,象征城市生活竞争的本质。

    北京舞蹈学院的音乐剧表演,自然有舞蹈表演的擅长。从歌舞展演戏剧的角度,从舞台剧可看可听可理解的角度,“空城”更为出色。“圆明园”的问题是大的板块缺乏明显对比;或者说情绪缺乏起伏。“记忆-时间-碎片”有结构松散,戏剧含义不明显的问题。当然,作为音乐剧表演实验性探索,与教学目的的角度看,三这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当然,音乐剧进小剧场真正的问题,还是舞台太小。要跳的开必须扩大舞台,而扩大舞台的结果,是观众席减少一半,几排位置只能坐下四五十人。商演不好卖票,只能亏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