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理心得:管人做事"与"管事用人(原创)

(2008-09-11 20:29:22)
标签:

就业

摇尾求食

官僚主义

官本位

杨元庆

九州泽天

流程再造

成长的烦恼

分类: 管理心得

"管人做事"与"管事用人"

----浅谈公司管理中的"泛高层化"的官僚主义

 

这两天老婆生病,我不会打字,故没有更新博客,看来老婆还是离不开啊。先谢谢老婆,截至目前也帮我打了几十万字了。今天我们再谈谈管理。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和借口,问一个管理人员为什么这件事没做好?他经常地回答是,:我很忙;没人帮我;我下面缺一个会XX的人等等。其实,这是典型的借口。组织大了,企业大了,难免组织效率下降,人浮于事,官僚主义抬头。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改变我们管理人员普遍的管人做事的习惯。其实在企业,我们管理人员的任务是管事,管人只是为了更好的管事而必须具备的能力。即是管事用人,而不是简单的管人做事。去讲什么只要给我足够多有能力的人,我自然能够完成我的任务。因为如果别人能做,企业要你干吗?下面我详细讲讲“管人做事”和“管事用人”。

 

有些事情为什么做歪了

朋友所在的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无论资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而言在全国同行业也属于龙头企业了,而他作为公司的高管人员,却对公司现在出现的现象越来越困惑了,他给我们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某次他在会议室和客户做技术演示的时候,因为现场需要一个小方凳,而同层楼上不远的教室里就有,因为自己正忙于演示,他便示意公司的一个部门经理去拿一个过来,但那位部门经理并没有起身,而是又示意身边的工作人员去,那位工作人员走出门外,迟疑了一下,原来他看到门口正好有一位值勤的保安,他便招呼保安去代劳,几分钟后,那位保安终于拿来了凳子,技术交流也得到正常进行。事情虽然没有耽误,但每提起"小方凳"情节,他就耿耿于怀,这么简单的事情,本来一下子就解决的小事情,怎么就搞的这么麻烦呢?不过此后他再也没有深究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

听完朋友的故事,我想,这种现象其实就是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管理人员权责错位问题,是过分注重管理层级和地位的"官本位"的结果。中国的很多公司在发展中,创造了不凡的业绩,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管理队伍和员工队伍,但反观一下,其实在身边也总能找到类似朋友公司这样的影子:

我经常在对员工的发言中讲到,"我们身边的某些管理人员,他们每天实际在忙的事情,就是把上级的要求变成不断让"某人"完成,而自己工作的本身变成传声筒和指标的简单传递者,实际上是将自己应该控制的应该亲自处理的事务放弃了,他们认为"布置"和"要求"了就是实现了领导的意图,甚至高层对公司某些发表的重要的管理要求也是仅仅被严格地"传达"到了基层而已"。

一个细心的同事发现,经过他和部门领导反复的"讨价还价",最后得到的考核指标项目和标准不少和上级的一样,甚至就是简单复制。按照管理者的理解,作为下属,理应承担上级的工作目标,分解上级的工作责任,只要下属做到了,管理者和部门的工作指标自然就完成了。因为这个指标分解下去了,所以日常就很少过问这些事情,如果出了问题,个人仅仅是象征性地承担些"领导责任",但任务没有完成的事实却谁也无法改变了。难怪这位同事在反问:如果他的指标和上级一样,是否可以和上级拿同样的工资呢?

在我们身边还经常发生这样的例子,当公司有了新的管理措施出台时,部分管理人员没有主动去学,没有参与其中,而是认为"派个人去学"或"招聘一个会干"的吧,认为有人会干就行了,至于自己懂不懂无关紧要,只要管住这些人就行了。那么我们反问一句,当你越来越不掌握这些技能的时候,你如何了解下属的工作进度并管住自己的下属呢?事实上造成的结果就是当有了更新的管理措施出台的时候,自己就真的无法参与其中了。

……

谁在做事

很多公司近年来上的新项目很多,对公司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司在推进这些工作的过程当中,也试图利用种种措施让各级管理人员参与其中,如让各级主管自己负责给本系统(部门)做新业务的培训,做关键过程的负责人,分配给重要的考核指标,但从我曾经工作的很多公司的各种管理审计材料来看,现实中的某些现象证明的了部分管理人员投入的精力并不够,并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如公司在推进ERP的过程中,赋予了各级管理人员重要的工作责任,他们要管理重要参数:如管理采购周期、生产周期、产能、批量、经济投产批量、安全库存等;管问题分类:要归纳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形成管理流程,纳入ERP系统或管理系统;管意外情况:要在具体问题解决后,必须同时更正源头因素,防止问题重复发生;管差异:对系统偏差进行分析,对原因进行分析,对因系统原因造成的偏差则必须修正系统,我们的ERP系统或公司大的管理系统。还有一项是管过程,关注所属范围内的重要事情的过程,是否是沿着正确的轨迹、合适的速度在进行,在关键的、下属人员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给下属以提示或指点,避免发生错误。

但是,由于部分管理人员参与不够,将一些至关重要的工作下放给了下属,这些承担着重要责任的工作人员由于资源和信息有限,造成先期数据不准,而作为管理人员的我们又不屑于去亲自去操作,造成部分甚至一些关键过程、重要的管理参数出现了没人管理的局面,系统中的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被停留在意愿、表象的层面。从而造成如今不得不协调大量的具体的意外问题。末端的工作表现其实就是由于前端出了问题,是主要责任人职责不到位造成的。

管人不做事的实质就是官僚主义

认为自己已经是管理人员甚至是领导就可以不做具体事情,管理好人就行了的意识就是官本位,由"官本位"意识所导致的这些作风实质就是官僚主义,不少同志会说,给这些行为套上官僚主义的帽子,是不是太大了点,其实一点也不为过,按照字面的解释,官僚主义是"指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心态和作风。如不深入基层和群众,不了解实际情况,不关心群众疾苦,无所作为,遇事不负责任,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主观主义地瞎指挥等。"对照一下,前面的种种行为,它的要害是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这不是官僚主义又是什么?

公司任命张三或李四做了管理人员,一方面是对以前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的认可,更是赋予了他更大的责任,为了承担起这些责任,他往往要付出很多的思考和劳动,除非不得已,否则不能将自己要决策负责的事情交给别人,交给别人决策不但不是尊重别人,反而是推卸工作责任的做法,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自己不自信或能力欠缺。

管理人员到底该管什么事

公司的一把手或核心的高层团队负责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因此公司的一把手会确定班子的责任者,部门全局问题的策划者和重要功能的负责人,确定公司的发展目标,发展阶段,决定当前的工作目标,选择达到战略的途径,并且在行进中负责根据局势的变化调整方向;负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使公司的组织机器能有序协调运转。在这个过程中,公司的一把手或核心的高层团队是在扮演"职业管理"的角色,是在管人做事。

对中层管理人员和部分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说,因为处于上传下达的重要位置,占据着有利的"地形",进行必要的工作规划、人力调配、工作协调与监控、修正偏差正是岗位的要求,是在扮演管事用人的角色。但如果将工作规划停留在思想的层面,传达的层面,将人力调配作为自己不参与的借口,将工作协调与监控理解为"你们看着办吧"和"秋后算账",将纠正偏差理解为"出了错先堵住"就大错特错了,这是管人不做事的具体体现,是官僚主义在企业组织中的具体体现,而以前我们还容忍这种做事方式的存在,是没有体会到对组织肌体带来的伤害。

管人不做事是极其危险的

有人会说,X总在企业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独到的管理风格,自然应成为自己效法的榜样,自己管人,并且较为强势的管理下属是在向一把手学习。此言差矣!正向前面所述,作为公司大多数的管理人员,由于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同,管人和做事自然就有了区别,大多数管理人员仍要靠做事为主,在做事的过程中,"人"只是你的资源,是为完成工作而去管人,而非抛开事情不管,专业去管人。这种抛弃了务实做事,片面学习汤总的管理作风,盲目提高以管人为主的"职业管理"能力而忽视以管事为主的"职能管理"能力的提升,实质上是"泛高层化"的官僚主义,无论对企业,对个人来讲都是极其危险的。我们不是不知道,其实一把手在"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的同时,许多时候还事必躬亲,亲自抓了很多事情呢。

克服官僚主义,建立以事本位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记得司马迁曾写道:"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这句话讲的道理其实很浅显:猛虎在深山里自由自在的时候,煞是牛气,百兽震恐;可是,如果被圈养起来抑或被人家搞到陷阱里,则摇尾求食。百兽震恐的猛虎为何竞落到摇尾求食的地步,一点霸气、猛气、凶气、虎气都没有了呢?答曰:环境使之然也--那样的环境逐步浸渍,逼得老虎除却摇尾求食之外,没有什么别的生存之道!

风气的养成,都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的。一旦风气养成,则虽有大力难以扭转。从理论的、逻辑的角度看,既然某个风气是人为养成的,人类也必有解决它、抵御它的办法。如果我们从小处入手,从风气养成的源头入手,施以釜底抽薪之法,想来应该有些用处,说明我们仍然有解决或抑制官僚风气的办法。

抑制官僚主义必须多管齐下:

第一,弱化管理人员的"官本位"思想。

大家都曾听说过,在联想柳传志退居幕后,新的首席执行官杨元庆上任后曾在公司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去"总"运动,管理人员不许称呼"X总",而要直呼其名,最好是名字的后两个字,就连杨元庆本人你也可以亲切地称他"元庆",此举一出,员工大喜,因为这体现了管理层的平等沟通以人为本的意识。其实在"去总"运动的背后还隐含着丰富的内涵,那就是,在这样的企业,职位高没有什么用,你所承担的工作价值大小才是是否能赢得别人尊重的前提,同样给你薪水的多少不是因为你的职位有多高,而是你的工作价值有多大。"去总"表面上看是平等沟通,实质上是为组织"消肿",消"官僚主义"。联想近两年的业绩增长也证明了这种管理思想的成功。企业环境的不同,"去总"我们是不可能效仿的,但宇通当前企业文化表象变革中将服装颜色统一却有这层意思。

第二,建立事本位的管理观----做好事情是第一位的

某些人担心,自己挂帅推动一件事情,遇到阻力和别人不配合怎么办,那面子上多过不去,以前安排个普通员工去担当,自己在关键时候出出面,无论如何也影响不了面子,况且这样做还多少能摆些自己的"谱"。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宇通在十几年的改革中,市场化的求生意识和环境就是我们最好的环境。

其实只要一件工作在某个人手上,这个人就有有了权力或权利,如果这件事情是该你做的,你就得做,没有面子不面子的事情,并且你可以根据工作需要调用相应的资源----这就是事本位。事本位有点象像积极分子,工作就是你的尚方宝剑,任何地方就不敢拦你。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你要其他部门协助你工作的时候,一旦出现不配合,你的办法其实很多,你是否可以对他(们)说:"你不做没关系,你去向你的上级交待一声就行了";"要不我请你的主管领导帮你做?";"你不做可以,要不就在工作单上写个你不做,好吗?"。既然身为各级管理人员,就应该去做主,就应该去管,这是责任,更是呆在这里的意义所在,只要能把工作推动,能使工作有效率,那就是对的!

第三,养成学习的习惯

前面曾经提到,部分管理人员之所以不管事是因为能力还有不足,那么学习就是最有效的途径,当然学习并不单单指读书,也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使自己的能力获得提高,这样也就有了做事和管人的基础。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讲,个人适合不适合在公司发展,关键是看个人进步的速度和公司进步的速度比,如果你比公司进步的快,不但事情可以干好,你就有了提升的资本,如果你的进步能与公司保持同步,你还可以在公司长久的工作下去,如果进步比公司慢,公司就要淘汰你。

第四,身体力行,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表率作用

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管理人员自身抓起。要求下级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否则,要求别人改进工作作风,自己却在崇尚形式、讲究派头、做官当老爷,是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效果的。既要吃透上情,又要吃透下情,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总之,管理人员是公司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工作习惯又决定着公司事业的成败,更决定着自己职业生涯的成败。认清形势,迅速转变作风,投入到当前从事的各项挑战性的工作当中去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个人也最终会在变革的进程中获得成长。特别是在如今企业和社会都快速成长和变化的大环境中。企业要发展,必须大力提倡管事用人。而个人要成长也必须学会管事用人。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提高效率,减少官僚主义,个人才会更快的成长,让企业更信任,更重用你。愿我这篇文章对阅读者本人及其企业有益。(作者九州泽天 上海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