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都是姓袁,差别咋就那么大:岳晓东趣说三国杀(23)

(2014-11-27 17:15:55)
标签:

文化

岳晓东趣谈三国杀

袁绍

优越感

岳晓东

 

三国当中,袁绍与袁术都是重要人物,还是兄弟。袁绍曾因讨伐董卓而名扬四海,袁术也积极参加了讨伐董卓,后来还称帝汝南。如果他们哥儿俩一条心,一统天下并非难事。可这哥儿俩竟相互掐上了,最后都落得个身败名裂。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记载,袁绍“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就是说,从袁氏兄弟的高祖父袁安算起,四世当中有五人官拜三公。换在今天,这就是说老袁家四代人连着“入常”,空前绝后。袁绍不到二十岁就出任濮阳县令,更与大将军何进合谋怎样诛杀宦官。事泄后,何进被杀,袁绍率军尽诛宦官,彻底改变了东汉末年宦党乱政的局面。后来董卓为了拉拢袁术,特意封他为后将军,名列朝廷重要将领之列。袁术也以侠气而闻名于世,吸引众多门客前来投效。

但是,袁氏兄弟表面上礼贤下士,事实上却对人十分寡恩刻薄。《三国志•魏书•袁绍传》记载,鞠义是袁绍的部将,武艺不在颜良、文丑之下。鞠义原来效命韩馥,后来背叛韩馥而投靠袁绍,并协助袁绍得到了冀州,功劳很大。但在公孙瓒的交战中,鞠义先胜后败,最后率众退走。袁绍认为麹义战败是因为恃功骄恣,不计其战功累累,以议事为名召至中军诱杀。这也为后来张郃、高览等将因战败害怕猜忌投靠曹操埋下了伏笔。

袁术之猜疑也不输袁绍。《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记述,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孙坚战死,儿子孙策发前来投奔了袁术。袁绍开始许诺让孙策当九江太守,后来另派陈纪就任,令孙策十分寒心。再后来,袁术攻打徐州,许诺如果战胜,就让孙策管辖庐江地区。不料孙策获胜后,袁术再度食言,让亲信刘勋当了庐江太守。袁术的寡恩,令孙策后来远走他乡。

袁氏兄弟原来一北一南各自发展,石头很好,后来为了扩充势力,竟反目为仇。袁绍因为族人被董卓杀戮,对他恨之入骨,因而不愿承认由董卓册立的汉献帝,准备另立皇帝。按理说,袁术应该与袁绍一样痛恨董卓,但袁术对袁绍另立皇帝的想法嗤之以鼻,因为他想自立为帝,处处与袁绍作对。哥俩的关系原本就一般,这样一来,就更势同水火了。

袁术最得意时,不仅占据了荆州北部的南阳郡,还兼跨有荆、豫二州。后来孙策偶得国宝玉玺后,袁术的野心膨胀到了顶点,于197年在寿春自称天子。袁术称帝后,遭到曹操、刘备、吕布等人的围攻,走投无路之际,决定投奔袁绍,途中遭遇刘备的攻击,最后悲愤而死。袁绍最得意时,也曾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拥有几十万兵马。但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一再犹豫不决,错失战机,致使手下叛离,军队溃乱,从此一蹶不振,最后抑郁而死。

那么,袁家就没有好人了吗?答案是有,就是袁涣。

袁涣的父亲袁滂,是东汉大司徒,也是位居三公之一,却丝毫没有贵族子弟习气,为人一直很低调。袁涣早年就被任命为侍御史和县令,但他嫌自己不够条件,就未到任。《三国志•魏书•袁涣传》记载,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吕布攻击袁术,袁涣跟随袁术,被吕布扣留。吕布让袁涣写书辱骂刘备,袁涣拒绝,吕布大怒,威胁要杀死袁涣,但袁涣始终不肯写,还笑着说:“我只听说过唯有德才可以羞辱人,未听闻过骂也可以。刘备若是君子,就不会在乎这些辱骂;刘备若是小人,则会回应,那到时被辱的就是你了。而且如果日后我为刘备效命,就像今天我为你效命一般,反过头来辱骂你,这又可不可以?”吕布感到惭愧,不再强逼。吕布被诛杀后,袁涣归附了曹操,不断提醒他要以儒家的政治韬略来治国。

袁涣外貌温和,坚持正义,清正宁静切低调而为。对比袁绍袁术兄弟的悲惨下场,袁涣清心寡欲,不求仕途发达,反而一路升迁至任郎中令,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其后裔历仕魏晋、南北二朝,直至隋唐不衰,比袁氏兄弟的子孙后代出息多了。

 从心理学上讲,袁绍兄弟之所以先盛后衰,就是因为他们太有优越感了。这个概念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他认为,优越感过剩的人通常表现为:(一)自我感觉超好,自命不凡,目中无人;(二)虚荣心强,爱表现或炫耀自己的优越资本,期待得到他人的羡慕;(三)不善自我反省,对他人的批评十分敏感;(四)缺乏同感共情,自以为高明而漠视别人,欠缺团队精神。其实,过度展现优越感,本质就是自卑的表现,它会导致人们因渴求认可而变得色厉内茬,因炫耀自我而变得外强中干,终而虽家出名门却表现平庸。

袁绍兄弟之亡,就是他们过分自我膨胀,甚至枉自称帝,结果成为众的放矢,轻易失去了有利局势,可谓是自取灭亡的典型。

也不知道袁家三兄弟,会在阴间怎样探讨人生的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