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博士谈决策中的心理学(8):  垂直思维与决策

(2009-02-23 08:07:32)
标签:

决策

决策思维

教育

美女与野兽

岳晓东

杂谈

综上所述,如果恋人真心爱公主,他就不会在乎生死的。因为无论生也好,死也好,他将无法与公主再叙旧情,这本身就是生命的结束。相反,如果恋人并不真心爱公主或是在逢场作戏,那他一定会选择求生的。因为公主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他生命的所有。

总而言之,公主和恋人对“美女与野兽”的抉择,将首先取决于他们各自对爱情的态度。这是一个大方向的问题,也是一个“纲举目张”的问题。有了这样一份真心的爱,公主与恋人的决策就会有明确的方向,就会分清远近明幽,就会从容决策,并义无反顾地加以执行。

    垂直思维一般对应的是确定型决策。所谓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的未来状态是一种完全确定的情况,即提供给决策者的每一个方案都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例如,了解到某种商品在不同地区的市场价格后,就可以决定针对各个地区的销售方案。由此,在该决策中,决策者只需要在已知的资料中,利用直观判断或模型计算,从众多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满意的策略方案即可。

 

确定型决策的四个条件

v       条件之一:存在着决策人希望达到的一个明确的目标

v       条件之二:存在着比较肯定的自然状态

v       条件之三:存在着可供决策人选择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决策方案

v       条件之四:各个方案的损益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而在心理学上,确定决策中的垂直思维是一种“格式塔”的认知模式,其整体认知大于局部认知。

我国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荀子[1]也曾言:“道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主能治近,则远者理;主能治明,则幽者化;主能当一,则百事正。夫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者如此也,是治之极也。”(《荀子.王霸》)。这当中“治近不治远,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就是要求人们在决策思考中,分清远近明幽,抓住问题的核心,方能做到“治一不治二。”

换言之,垂直决策就是抓住问题的要害,当断则断。

丹麦哲学家布里丹写过一则寓言:一头小驴在干枯的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堆青草,由于不知道先吃哪一堆好,结果在长时间的选择和徘徊中饿死了。人们把这种长时间在两种以上方案或目标中犹豫不决,难作决断的青形称之为“布里丹效应”(Buridan's ass)。决策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就心理学而言,这是因为决策者的思维陷入了摇摆不定的心理定势中。思维若是在各个决策方案的固定思路中进行,难以鉴别各方案的优劣差别,其结果就会被“布里丹小驴”引入歧途。

欲防止“布里丹效应”,首先不可企求“万全之策”。决策是各种信息的综合输出,是有选择的输出,不可能包含全部有利因素。决策者要善于把不利的条件变成夺取胜利的有利条件。如,有计划地让出部分土地,以换取行动上的主动权;故意付出某些牺牲,以麻痹敌人;放弃眼前的局部小利益,以争得全面的大利益,等等。这些都是以患为利之举。

在现实生活中,影响决策的因素很多,决策时如流沙中出稍纵即逝的珍珠,必须当机立断,方可夺取。在此当中,人们不可能把影响决策的所有因素都掌握齐全、它需要人们善于对“灰色”信息进行有效的判断,做出最灵活变通的决策。这样,决策中切莫一味追求精确。择利避弊,才是决策的明智之举,企求找到万全之策势必陷进“布里丹效应”。

  

 

伊索寓言:洗澡的小孩

 

一个小孩在河中洗澡,因为碰到漩涡,快要沉下去了,他向路过的一个人求救,但这个人并没立刻援救,反而责骂小孩不聪明。“哦!先生,”那小孩说:“请你先救我的命,然后再责骂我不迟呀!

 

 



[1]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