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督导故事之八:相互督导威力大

标签:
督导心理咨询同感哈佛大学岳晓东教育 |
分类: 心理咨询与督导 |
我在哈佛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实习时,另有三位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的博士生也在做实习并接受督导。平常我们每个人都是各忙各的,但有几次杜希组织我们四个人相互督导,发现各自的问题,其成效不亚于个别督导。
在这些活动当中,给我印象深的一次是关于同感技巧的相互督导。那次活动分两个部分:理论探讨和实际操练。就理论探讨部分,我们委托其中一位博士生就什么是同感做了一个深入的理论概述。她从弗洛伊德的观点说到罗杰斯的想法,从在“来访者中心”的功能说到在“行为疗法”中的作用,其中我记忆最深的是阿德勒(A. Adler)的比喻——同感是穿上病人的鞋子来观察与感受病人的体验和罗杰斯(C. Rogers)的理念——同感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咨询师的一致性。
做完报告,那个博士生要求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同感。我对同感有四条比喻:
1.
2.
3.
4.
我的四条比喻受到了另外三位博士生的一致认可,他们还十分欣赏我的概括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随后,我们每个人都拿出一段咨询录音播放,让大家评头论足,批评指正。往往是一句话大家议论好久,当事人自己想不到的地方都让大家想出来了。我那次播放的是我给莫妮卡的咨询录音,他们很快就听出我对莫妮卡不断说教、建议的问题,并建议我下次再见莫妮卡时少评论,多提问。其中一位博士生还提醒我这是在替莫妮卡当家作主,犯了心理咨询之大忌。
后来,我与杜希专门谈了我对这次活动的感受,他笑着对我说:“我说什么来着,你这个人长于理论分析,却短于倾听同感,这回你信了吧?”再后来,我把这归结为“绍兴师爷情结”——说得多,听得少;教得多,议得少。当我跟其它三位博士生分享这一发现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你看,又来理论分析啦!”
共同督导使我们每个人都看到自身业务成长上的弱点,也更增进了我们之间的信任与情谊。实习结束时,我们四个人一道吃饭庆祝,说着说着我们又说回各自的咨询问题,感觉是另一次共同督导。
共同督导威力大,所以当我91年回国讲学得知学员们没有督导时,就极力建议大家建立联合督导的机制,定期聚会,轮流坐庄,面对咨询中的疑难问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最终带动大家共同成长。
我的建议受到了北京大学生心理咨询界同行们的认可,他们坚持了好几年的联合督导,受益匪浅。我听了也是备感欣慰!
当年的三个实习咨询员合影(1991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