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心理点评之一:比赛靠的是心理流畅
(2008-08-13 14:21:16)
标签:
岳晓东体育奥运心理流畅运动心理学米哈依教育心理 |
分类: 趣味心理学 |
这几天奥运,中国体育健儿捷报频传,令国人无比振奋!
中国体育有健儿的骄人成绩,在心理学上讲,是由于他们在比赛中获得了心理流畅的体验。
心理流畅(mental flow)是运动心理学的一个专用名词,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依.希克然米哈依(Mihaly Csikszentmihalyi)在1985年提出。它指运动员在比赛中处于一种高度忘我、专注、享受的完美竞技状态。在心理流畅状态,挑战和技能是平衡的,目标是极其明确的,所以运动员具有高度的控制感,自我意识丧失,时间意识消失。这是一种完美状态,又称作巅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换言之,心理流畅是一种是自然发生的,完全投入到所参与的活动或任务中的自我享受状态。
在运动心理学上,心理流畅状态有五个突出特点:
(1)目标非常明确,
(2)反馈意识非常准确、及时、到位,
(3)全神贯注于当前的任务中,
(4)自我意识丧失,
(5)时间意识也消失。
换言之,当运动员全心投入竞赛当中,头脑中想的全部是与比赛有关的事情,那他就处于流畅状态。依照希克然米哈依,竞赛项目的挑战性与运动员的技能表现协调一致是实现心理流畅状态的关键。具体地说,如果以运动员的技能为横坐标,以竞赛的挑战程度为纵坐标(见图5),则运动员的表现可有三种表现:
(1)搞挑战、低技能——这会导致运动员过分紧张、缺乏信心;
(2)高技能、低挑战——这会导致运动员兴奋不起来,无法全心投入;
(3)高挑战、高技能——这会导致心理流畅出现。
由此,理想的竞技状态是竞赛的挑战程度与运动员的技能保持平衡水准,这样才会确保运动员全心投入到竞赛项目中去,达到真正的忘我状态。
就运动心理学而言,运动员的理想竞技状态应该是自信的、激昂的、悲愤的、忘我的、适度紧张的、勇于并能够接受挑战的。在这当中,心情悲愤可以激励运动员的斗志,心理流畅可以焕发运动员的爆发力,其两者结合起来,就有可能在竞赛中创造出种种奇迹来!由此,希克然米哈依的名言是:“心理流畅是制造运气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