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岳晓东谈心理咨询之五:心理咨询的指导原则

(2008-07-13 14:49:59)
标签:

岳晓东

心理咨询

启发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分类: 心理咨询与督导

心理咨询为求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所以我主张,心理咨询主要有四条指导原则:发展性原则、辩证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疏导性原则。

——《谈心理咨询关系》(2004年8月24日)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专题报告

 

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是发展性原则,它主张心理咨询的核心是成长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因此,对于来询者工作、生活及人际关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不要把它们看作是心理变态与疾患的表现,而是把它们看作个人成长道路中的障碍。

——《心理辅导的一般指导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64页

 

发展性原则还主张,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以预防为主,咨询为辅。也即不要消极被动地等待来询者上门求助,而是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因此,心理咨询不应满足于对来询者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危害性加以了解和说明,而是尽可能向来询者提供克服心理障碍和压力的建议和自助方法。

——《心理辅导的一般指导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64页

 

心理咨询助人自助,这就决定了它的指导原则是发展性的、成长性的,而非治疗性的,指导性的。

——《谈心理咨询关系》(2004年8月24日)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班专题报告

 

辩证性原则是心理咨询的另一重要原则,它力图使来询者辩证地看待个人所面临的困难与挫折,在危机中看到生机,在困境中看到成长。

——《心理辅导的一般指导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73页

 

心理咨询应使人学会以辩证、积极的态度来审视个人生活中所遇到的失意与难题,使之成为推动个人成长与进步的动力。例如,一次考试失利,可能会使一个学生懊丧不已,深为自责,久久不能平静下来……而通过心理辅导,辅导教师可帮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至对考试失利的原因的思考及个人学习方法上存在问题的探讨上,使学生更好地反省个人考试、学习上的毛病,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如此化消极为积极,变危机为生机,不但可以挖掘个人的潜能与智慧,还可增强其耐挫折力。这种辩证的认识方法应是学生在辅导教师的积极启发、引导下获得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觉悟。由此,任何心理咨询的过程本质上都是一个辩证看待问题的学习过程。

——《心理辅导的一般指导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73-74页

 

冲突推动着发展,发展又孕育着冲突。两者的对立统一推动人的心理不断成长。心理辅导人员应积极帮助受导者领悟这一发展需要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以促进其发展。在这当中,辩证法的原则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心理辅导的一般指导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76页

 

启发性原则使辅导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也对其独立思考能力予以适当的、必要的指导。它主张,对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适当地发表个人意见,但切不可以此强加于人。

——《心理辅导的一般指导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86页

 

启发性原则主张,对受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适当地发表个人意见,但切不可以此强加于人。在这当中,辅导教师应本着“循循善诱"的精神来积极引导来询者从不同的角度去领悟其当前心理困惑的本质及与外界事物的关联,以求“发其意,达其辞"之功。在这层意义上讲,咨询师发表个人见解,不是为了受导学生给开方下药,而是为其开阔思路,以能够更好地独立思考。

——《心理辅导的一般指导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86页

 

疏导性原则强调对于来询者要有“疏通情绪,导引认识”。其中疏通情绪意在宣泄不良情绪,它可给受导学生以极大的精神解脱,对人摆脱恶劣心境具有一种“净化”作用。

——《心理辅导的一般指导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90页

 

引导认识则是为了深化领悟。心理咨询力图使人正面、积极地看待自己所经历的挫折与面临的困境,把它视作个人成长中的一个挑战与契机。在此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通过不断地提问、面质、讨论等手段来促使受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领悟其失意与不快经历,勇于面对现实,改变认识结构,提高自信心与自助能力。

——《心理辅导的一般指导原则》《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第9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