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晓东(香港)
什么是敬仰?让我们先来看一段敬仰的献辞:
“在我崇拜你以前,世界是一个荒原,从我崇拜你开始,世界成一个乐园。
过去的许多岁月,对我像一缕轻烟,未来的无限生涯,因你而幸福无边。
你女底一丝光彩,抵得住千万言语,你唇边灿烂一笑,就是我欢乐源泉。
这个世界有个你,命运是何等周全,总盼有那么一天,我们能有缘相见!”
这是广东惠州一位名叫嘉慧的少女写给黎明的,她在献词前还特意加了一句话:给我此生至爱的偶像──黎明。
每当我看到这段话,我都不禁赞叹:这位内地少女从未有见过黎明,可能只是听过他唱的歌,或是看过他主演的电影,就会对他产生如此强烈的敬仰,其魔力何在?心理学又能给它以什么解释?
首先,敬仰通常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高度敬重和仰慕。就心理学而言,敬仰可谓个人认同他人之言行及其自身价值的过程,其目的是在于满足个人情感的和认同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敬仰既可使人产生无穷的生活幻想和热情,也可导致狂热的个人崇拜及自我迷失。这都是因为敬仰很容易导致认知中的“光环效应”,它通常指个人在敬仰他人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所有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有似“爱屋及鸟”的原理。
久而久之,这种认知中的“光环效应”可使人对其敬仰人物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把他(她)身上的一切都看得尽善尽美,即使他(她)有什么缺点,也被淡化了。这个认知本质上就是一个制造神话的过程,它就好比在敬仰人物的身上镀上一层又一层的金边,使其愈加金光灿烂,光彩照人。
这便是敬仰可能导致的误区!
什么是暗恋,暗恋通常指一个人是一个对某个心上人的情感依附。它可能表现为一种执著,也可能表现为一种幻想。其苦也罢,乐也罢,到头来都是“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事。而就心理学来说,暗恋满足的是个人的遥亲感,它是一种间接的、虚幻的、一厢情愿似的情感交流,具有非对等性、非接触性甚至非互惠性等特点。正是有了这些特点,才构成了暗恋。
对于痴情少女多情郎来说,遥亲感的满足是暗恋的寄托,也是人生的乐趣,其过程大于结果。换言之,暗恋者的心理是:我暗恋他(她)不求修成正果,只求自我陶醉!其爱无报,情无应,我心依旧,爱无止境!这都是因为的是他(她)值得我去爱,至少是现在!
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人们从自我的迷茫状态中走出来,往往需要通过对某些突出人物的暗恋来实现对确认自我的情感发展与定向。在此当中,遥亲感的确立可给青少年带来一种近似童话世界的精神满足;而青少年的自我成长也需要有这样的精神体验来梦幻自己未来的情感生活和婚姻生活。
在这层意义上讲,对昨日星辰的暗恋,可谓个人自我成长中的一个里程碑。它记录了对当初天涯海角的一段心迹,尽管被暗恋者对此一无所知。但作为当事人来讲,这是青春无悔的事儿!
这便是暗恋所能产生的甜蜜!
敬仰与暗恋,哪个更苦?这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但以“光环效应”与“遥亲感”相比,暗恋似较敬仰似少了一分盲目,却多了一分执著。换言之,暗恋虽不易使人产生虚幻,却易使人陶醉。所以,敬仰的感觉通常是虚无缥缈的,而暗恋的感觉却多是具体实在的。
在此篇结尾处,让我们看一看一个影迷是怎样暗恋自己的偶像:
你是一幅凝重的油画,斑斓的色彩未流于肤浅,你是深沉的;
你是一曲流行的民间情歌,有博大的情怀容纳古今的情愫,你是多情的;
可你不是一个虚无的梦,是实实在在的雷雨倾泻着你的真诚;
甚至你不是一首浪漫的诗,缪斯遗弃的孩子,却受到智慧女神的钟爱
……
这是一个名叫虚妞的女孩写给姜文的话。不知姜文看了这段话,有何感想?不知你看了这段话,又有何联想?
详见笔者所著《我是你的粉丝》(上海人民出版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