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桂华老师在省实验中学教授《散步》一课的反思
(2013-12-21 17:12:11)分类: 教育随笔 |
今天上午在省教育学院D501教室有幸听到了郑桂华教授《基于文本类型的阅读教学》的专题报告,为回应这个的讲座,下午郑教授又专程在省实验中学借班上课,借《散步》一课来具体体现。
郑老师的课是大概这样上的:先热身,消除陌生感。然后进入课堂,因为是一节旧课,郑教授就直接让同学们谈谈感受和从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了解学生的需要,找准本节课的起点。
孩子讲到:尊老爱幼、以小见大、时间顺序、责任使命、景物描写、对称性的句子等,郑教授就选取了提到的以小见大的主题带领学生进行细研。以散步的小事来体现责任使命的大主题,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这方面暗示的词语。
并指领学生聚焦第一段找暗示的地方:
发现一:一生读?引导学生语速慢一点比较好,(更能表现“我”的担当)
发现二:为何把我写在前面?(从排列的顺序体现担当、责任)
发现三:为何人物之间用逗号隔开,词组平时用顿号就可以了。(拉慢节奏,更显郑重其事)
发现四: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如果没有我的不影响句子的理解,为何这么罗嗦?(为的是强调我们的关系,以及我的责任)
然后,引导孩子找出全文郑重其事的词语。
发现一:全篇都在以母亲称呼
发现二:熬过了整个冬天
发现三:我背上的和她背上加起来的仿佛就是整个世界。
发现四:母亲已经习惯听他强壮的儿子的,儿子还小,他也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的。
发现五:第四段的景物描写
发现六:母亲信服的点点头
所有的标点、句式、景物描写、大词小用。所有的郑重其事的词语都有一个明晰的指向,那就是以散步的小事来强调我的责任担当以及对生命的感悟。
整个授课过程学生进入的并不快,整个课堂也并不活跃,到课堂后10分钟后学生好像才明白老师在干什么,说实在的我也是越来越听出妙处的。
这节课完全颠覆了我们平时教课的常规,初读感知;跳读把握行文思路;读细品语言,体味情感;拓展延伸。而且我们认为我们这样做很梯级,层层剥笋,水到渠成,自以为掌握了教学的常规,洋洋得意的驾轻就熟。殊不知,教着教着我们就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一个知识点屡次强调学生始终不能掌握,比如,讲了十几年的比喻,中考时仍然的不了分,就像王荣生博士说的,我们每节课都在点这是什么,但从不深入的讲它的特点。
而郑老师的这节课就是聚焦一点,讲透一点。因为做为一节已经讲过的课文,学生已知文意、主旨、甚至重点语句的赏析都很到位了,你说,再教教什么?她从这篇文章的特点入手:庄重的表达,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具体的体会作者的情感。
郑老师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学生需要什么就带领学生学什么,尊重了学生对这篇学过的文章的元认知,从这里做为一个起点带领学生钻到文字的深处去理解作者的感情,教给学生从具体的词、句序、标点、句式等中感受情感,感受作者情感的温度,使得这种感情可以触摸、可感觉。摒弃了以往我教学中仅仅停留于给学生一个抽象的主旨标签的浅短做法,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在已有感知经验的基础上深研文本,这是多角度挖掘文本的利用价值的做法。教学目标的设定非常正确准确且符合需要。能让学生从旧课中获取新的知识或新的解读方法。
一课聚焦一点,解决一个问题,会给学生一个强刺激、强引领,使得学生再读到这样的文章会下意识的从字里行间中寻找情感的蕴蓄处。
本节课完全颠覆了我们面面俱到的常规教学,我开始不能接受它的感觉上的零碎,板书也好像是撒上去的,看不出章法和重点。但是越反思越有味道,这也正是王荣生博士评价她的课:“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
算总账,这样教要比我们平时每天点到、点到、但始终点不透要科学经济的多。板书仅仅跟随孩子们的表达记录梳理,鲜活生动,与学生思维的进度合拍,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
天啊!反思自己的教学,每一天,每一篇文章都在忙碌的强调同一件事情,如此多的知识点,还自以为课充实饱满,殊不知自己挖了多少不出水的井!
郑老师的课强烈的撼动了我固有的课堂教学观念,一节语文课40分钟,它承载不了过多的东西,郑老师这节课让我幡然了悟今后语文课的上法,深度分析文本类型以及它的核心价值,再决定我准备用它来教什么?怎么教符合学生的认知?怎样集中精力聚焦一点,讲透一点。
课已过,郑老师的温暖的气息还在,那气息叫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