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海现危机 郭台铭不惜血本再下注电商

标签:
it |
|
|||
黄宏生提出创维销售收入在2015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 文/吴文婷 随着创始人黄宏生的回归,长期融资保守的创维开始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 近日,创维发布了两项上市计划:创维将机顶盒业务纳入上市公司华润锦华(000810.SZ)借壳上市,其全资附属公司创维光显向香港联交所提交申请在联交 所主板上市。若这两项计划均能成功,则意味着创维的机顶盒和液晶模组业务被拆分出来,而创维集团也将从现在拥有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变成拥有三家上市公司。 在外界眼中,这一切与黄宏生提出创维销售收入在2015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的“千亿梦”息息相关。而为了达到这个宏伟目标,创维 正围绕着利润中心展开新一轮布局。不过,机顶盒与液晶模组的发展空间有限、白电遭遇尴尬局面等,也将是创维全面崛起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重启分拆上市计划 黄宏生 创维决定重新启动停滞已久的分拆上市计划是在2013年1月21日。当时,创维数码的公告称,公司与一名独立第三方正在初步讨论有关可能收购一家于深圳A股 上市的公司股权,如果收购进行,公司拟将若干资产及业务(其中可能包括集团的机顶盒业务)注入目标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浩宁达(002356.SZ)成为 借壳标的,但双方很快因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而告吹。 2013年3月12日,创维数码(00751.HK)和在深圳A股上市的华润锦华双双 发布公告,披露创维数码与华润锦华的控股股东华润纺织初步达成共识,拟将其拥有的部分资产及业务(其中可能包括创维数码的机顶盒业务)注入华润锦华。换而 言之,华润锦华将取代浩宁达去完成创维未完成的任务。 与机顶盒业务上市的一波三折不同,液晶模组业务的上市显得按部就班。以生产中小液晶模组为主的创维全资附属公司创维光显于今年3月11日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表格,申请批准创维光显在联交所主板上市。 “选择机顶盒和液晶模组这两个业务上市主要是因为符合上市条件和市场需求。”创维集团新闻发言人李从想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起面对终端消 费者的彩电业务,机顶盒和液晶模组业务面对的是单位、企业,若在放在集团内部会容易被忽视,现在这样拆分独立上市则是为了让这些产业更好地发展,有充分的 资金平台,其价值也能够得到重视。 根据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创维半年业绩报告显示,电视产品的销售约为133亿港元,机顶盒的销 售约为20亿港元,液晶模组加工收入和销售为2.15亿港元,其他电子产品的销售为7.9亿港元。在彩电占据八成以上销售收入的同时,机顶盒和液晶模组业 务紧随其后。在行业观察家刘步尘看来,业务的销售收入与上市计划分不开,而且创维想要尽快培育像彩电产业一样的第二、第三个产业板块,于是机顶盒、液晶模 组进入黄宏生的视野。 事实上,早在2007年,创维就谋划过机顶盒上市的事宜,当时将旗下生产数字机顶盒的子公司创维数字技术(深圳) 公司11.77%的股权转让给公司高管。在2009年,机顶盒上市的计划被时任创维数码执行主席兼行政总裁张学斌在2008年财报说明会上再次提起。不 过,这两项计划都无疾而终。业内分析,这与张学斌保守的作风有关,而黄宏生回归后急于将创维数码规模做大,这可能也导致了张学斌的离职,所谓“道不同不相 为谋”。 机顶盒和液晶模组这两个业务拆分独立上市是为了让其更好地发展,有充分的资金平台,其价值也能够得到重视。 创维新战略架构 创维数码 创维 机顶盒业务 港交所 深交所 创维筹划 组建 3家上市公司 创维 光显盒业务 深圳中小板 “千亿梦”胜算几何? 眼下,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黄宏生眼中的“第三次创业革命”仍是前景难测。 黄宏生在回归创维后急切提出了要让创维的销售收入在2015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的宏伟目标。而在创维2011年4月1日至 2012年3月31日的最新全年业绩报告中显示,营业额为281.3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升幅达15.6%。毫无疑问,这样的营业额离目标达成尚有距离。 李从想认为,创维的销售总额每年都保持一定的增长,其中投产不久的白电业务在2012年达到10亿元的销售收入,未来预计还会增长,到2015年总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至于2020年还比较遥远。 目前,创维的销售收入主要以彩电为主,但是想从同为第一集团的TCL、海信等对手中抢夺到新的市场份额并不容易。而机顶盒和液晶模组领域的市场竞争非常激 烈。机顶盒方面,将于今年4月发售的小米盒子,不仅售价才299元,而且声称是国内唯一可以支持U盘播放蓝光高清视频的机顶盒;液晶模组方面,海信、 TCL、康佳、长虹等国内彩电厂商也于2009年开始纷纷进入该领域,打造自己的液晶模组生产线。 “从长远看,机顶盒与液晶模组的发展 空间都是比较有限的。”刘步尘分析,国家工信部已经明令要求2015年之前,机顶盒功能必须做进电视机而不得以独立产品形态出现,因而机顶盒未来没有发展 空间。而液晶模组目前主流彩电企业基本上都能实现自主供应,比如TCL、海信,也包括创维自己,且产业规模不是很大,创维2012年液晶模组营收也不足3 亿元,难以支撑其千亿目标。 另一方面,创维的利润中心已经从最初的只有电视拓展到现在10大业务,包括机顶盒、液晶模组、群欣安防、白 电、LED照明等,其中,白电也是创维看重的盈利业务。据了解,创维于2011年3月年宣布进军白电领域,借助其彩电的渠道、物流、售后等既有资源来发 展,按照创维方面的说法,白电的销售额在2012年达到10 亿元。不过,当同是从以电视为主的黑色家电领域跨界进入白色家电经营的长虹已在白电领域风生 水起时,创维的白电才起航不久,与白电行业已实现千亿营收规模的巨头美的、海尔等更是无法相提并论。眼下,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黄宏生眼中的“第三 次创业革命”仍是前景难测。 |
|
|||
黄宏生提出创维销售收入在2015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 文/吴文婷 随着创始人黄宏生的回归,长期融资保守的创维开始在资本市场动作频频。 近日,创维发布了两项上市计划:创维将机顶盒业务纳入上市公司华润锦华(000810.SZ)借壳上市,其全资附属公司创维光显向香港联交所提交申请在联交 所主板上市。若这两项计划均能成功,则意味着创维的机顶盒和液晶模组业务被拆分出来,而创维集团也将从现在拥有一家港股上市公司变成拥有三家上市公司。 在外界眼中,这一切与黄宏生提出创维销售收入在2015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的“千亿梦”息息相关。而为了达到这个宏伟目标,创维 正围绕着利润中心展开新一轮布局。不过,机顶盒与液晶模组的发展空间有限、白电遭遇尴尬局面等,也将是创维全面崛起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重启分拆上市计划 黄宏生 创维决定重新启动停滞已久的分拆上市计划是在2013年1月21日。当时,创维数码的公告称,公司与一名独立第三方正在初步讨论有关可能收购一家于深圳A股 上市的公司股权,如果收购进行,公司拟将若干资产及业务(其中可能包括集团的机顶盒业务)注入目标公司。在这个过程中,浩宁达(002356.SZ)成为 借壳标的,但双方很快因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而告吹。 2013年3月12日,创维数码(00751.HK)和在深圳A股上市的华润锦华双双 发布公告,披露创维数码与华润锦华的控股股东华润纺织初步达成共识,拟将其拥有的部分资产及业务(其中可能包括创维数码的机顶盒业务)注入华润锦华。换而 言之,华润锦华将取代浩宁达去完成创维未完成的任务。 与机顶盒业务上市的一波三折不同,液晶模组业务的上市显得按部就班。以生产中小液晶模组为主的创维全资附属公司创维光显于今年3月11日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表格,申请批准创维光显在联交所主板上市。 “选择机顶盒和液晶模组这两个业务上市主要是因为符合上市条件和市场需求。”创维集团新闻发言人李从想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起面对终端消 费者的彩电业务,机顶盒和液晶模组业务面对的是单位、企业,若在放在集团内部会容易被忽视,现在这样拆分独立上市则是为了让这些产业更好地发展,有充分的 资金平台,其价值也能够得到重视。 根据截至2012年9月30日的创维半年业绩报告显示,电视产品的销售约为133亿港元,机顶盒的销 售约为20亿港元,液晶模组加工收入和销售为2.15亿港元,其他电子产品的销售为7.9亿港元。在彩电占据八成以上销售收入的同时,机顶盒和液晶模组业 务紧随其后。在行业观察家刘步尘看来,业务的销售收入与上市计划分不开,而且创维想要尽快培育像彩电产业一样的第二、第三个产业板块,于是机顶盒、液晶模 组进入黄宏生的视野。 事实上,早在2007年,创维就谋划过机顶盒上市的事宜,当时将旗下生产数字机顶盒的子公司创维数字技术(深圳) 公司11.77%的股权转让给公司高管。在2009年,机顶盒上市的计划被时任创维数码执行主席兼行政总裁张学斌在2008年财报说明会上再次提起。不 过,这两项计划都无疾而终。业内分析,这与张学斌保守的作风有关,而黄宏生回归后急于将创维数码规模做大,这可能也导致了张学斌的离职,所谓“道不同不相 为谋”。 机顶盒和液晶模组这两个业务拆分独立上市是为了让其更好地发展,有充分的资金平台,其价值也能够得到重视。 创维新战略架构 创维数码 创维 机顶盒业务 港交所 深交所 创维筹划 组建 3家上市公司 创维 光显盒业务 深圳中小板 “千亿梦”胜算几何? 眼下,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黄宏生眼中的“第三次创业革命”仍是前景难测。 黄宏生在回归创维后急切提出了要让创维的销售收入在2015年达到5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的宏伟目标。而在创维2011年4月1日至 2012年3月31日的最新全年业绩报告中显示,营业额为281.3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升幅达15.6%。毫无疑问,这样的营业额离目标达成尚有距离。 李从想认为,创维的销售总额每年都保持一定的增长,其中投产不久的白电业务在2012年达到10亿元的销售收入,未来预计还会增长,到2015年总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至于2020年还比较遥远。 目前,创维的销售收入主要以彩电为主,但是想从同为第一集团的TCL、海信等对手中抢夺到新的市场份额并不容易。而机顶盒和液晶模组领域的市场竞争非常激 烈。机顶盒方面,将于今年4月发售的小米盒子,不仅售价才299元,而且声称是国内唯一可以支持U盘播放蓝光高清视频的机顶盒;液晶模组方面,海信、 TCL、康佳、长虹等国内彩电厂商也于2009年开始纷纷进入该领域,打造自己的液晶模组生产线。 “从长远看,机顶盒与液晶模组的发展 空间都是比较有限的。”刘步尘分析,国家工信部已经明令要求2015年之前,机顶盒功能必须做进电视机而不得以独立产品形态出现,因而机顶盒未来没有发展 空间。而液晶模组目前主流彩电企业基本上都能实现自主供应,比如TCL、海信,也包括创维自己,且产业规模不是很大,创维2012年液晶模组营收也不足3 亿元,难以支撑其千亿目标。 另一方面,创维的利润中心已经从最初的只有电视拓展到现在10大业务,包括机顶盒、液晶模组、群欣安防、白 电、LED照明等,其中,白电也是创维看重的盈利业务。据了解,创维于2011年3月年宣布进军白电领域,借助其彩电的渠道、物流、售后等既有资源来发 展,按照创维方面的说法,白电的销售额在2012年达到10 亿元。不过,当同是从以电视为主的黑色家电领域跨界进入白色家电经营的长虹已在白电领域风生 水起时,创维的白电才起航不久,与白电行业已实现千亿营收规模的巨头美的、海尔等更是无法相提并论。眼下,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黄宏生眼中的“第三 次创业革命”仍是前景难测。 |
《中国经营报》记者独家获得的消息显示,鸿海核心事业群之一iDPBG(数位产品事业群,专为苹果产品代工的事业群)原总经理钟依华去年底已 “长期休假”,继任者钟成裕也在短期内蹊跷地再次被替换。2013年3月27日起,陈辉龙已开始掌舵鸿海旗下这一最赚钱的事业群。
三个月之内,三次更换部门经理人,iDPBG频繁人事变动背后,既体现了鸿海核心业务增加乏力,又体现了郭台铭经营架构调整之难。
人事变动乱了方寸
陈辉龙是鸿海内部核心高管中资历较浅且其任职履历欠缺生产线管理经验。
钟依华“长期休假”的消息让业界震惊。
公开资料显示,钟依华此前为郭台铭“钦点”的十二名核心高管“接班人”之一。2009年下半年,iDPBG原主管蒋浩良因苹果样机丢失事件被调离后,钟依华及时补缺。2010年2月的鸿海尾牙上,郭台铭还带领钟依华、程天纵等九大事业群总经理一起击鼓,展现气势。
不出意外,钟依华的“长期休假”将是继程天纵离职后鸿海核心管理层中的第二位“退出者”。在2010年2月击鼓的9大核心高管中,徐牧基、戴正 吴、卢松青属于与郭一起创业的旧部,程天纵、蒋浩良、吕芳铭为前外企加盟的高管,仅有钟依文、钟依华、简宜彬三人为内部培养的后起之秀。
因此,钟依华的“休假”很可能带有双重意味:一是郭台铭的“核心管理架构”再生波澜;二则是富士康的明星事业群iDPBG运转出了问题。
“代工厂商利润微薄、压力巨大,苹果目前的订单又出现缓滞,钟依华3年多的操劳后‘休假’尚属情有可原,但让人看不懂的是,郭台铭竟然选择了陈辉龙最终入替,实在让人觉得他上了年纪。”一位不愿具名、接近鸿海内部高层的知情人士称。
该人士认为,陈辉龙是鸿海内部核心高管中资历较浅且其任职履历欠缺生产线管理经验的人选。更令人意外的是,陈辉龙之前,刚刚获掌iDPBG的本是钟成裕。
在鸿海内部,钟成裕被认为是敢于直言的代表。iDPBG有员工在百度贴吧发言称,“CY(即钟成裕,本报注)是一个非常牛的人物!当年开大会,当着好多人的面骂SHZBG老板”。
SHZBG(鸿超准产品事业群)是鸿海内部从事精密模具、光通产品、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的核心事业群,主管徐牧基为郭台铭创业旧部,钟成裕的“火爆”可见一斑。而针对钟成裕短期接掌并迅即离职的原因,iDPBG员工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纯粹一派胡言,这两天CY副总还陪A客户(即苹果公司,本报注)来K、L区点检设备。”iDPBG一位员工不相信钟成裕已被接替。
但爆料钟成裕离任的iDPBG员工则透露:“CY3月25日去见客户谈判,不知为何与客户吵架。 后来郭台铭给他打电话,他却与郭争执起来。然后下午CY就没来……”
不难发现,在钟依华带领和钟成裕协助下,iDPBG成为了富士康第一盈利事业群,“二钟”在该事业群员工中颇具威信,而频繁人事任免很可能让其面临后续营运问题。这几乎是当下已遭遇营收瓶颈的鸿海的“不可承受之重”。
全面危局已经显现
与苹果、诺基亚不同,三星手机并不交由富士康代工,三星市场份额每增大一份,郭台铭碗里的“羹”就要少一点。
鸿海最新的财报显示,2013年1~2月,公司营收额同比下滑14.71%,较郭台铭所定的15%增幅有一定差距。
自1974年在台湾肇基、并于1988年深圳建厂以来,郭台铭引领下的鸿海发展堪称“奇迹”。
3月26日,鸿海发布2012年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该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5.6%,达到新台币370亿元(约合12亿美元),超过分析师预期。整个2012年,鸿海在2011年1175.144亿美元营收基础上同比增长16.09%。
这也意味着,除了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厉害的2009年外,鸿海的成长仍然符合郭台铭的“心理底线”——2010年前,郭台铭希望鸿海每年至少同比增长30%;2010年上半年发生系列员工“坠楼”事件后,郭将增幅减半。
当然,外界和郭台铭都明白,鸿海这几年在巨额营收基础上仍能高速成长,主要归功于苹果公司。作为苹果公司iPhone和iPad产品的主要代工商,鸿海营收的四成与其有关。
这让鸿海的“阿喀琉斯之踵”也越发凸显:在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等公司的“全球争霸”时代,由于鸿海是上述巨头的主要代工商,鸿海不必太担 心到底哪家份额会做大;但当三星迅速崛起并直接威胁到苹果的优势后,郭台铭就要开始“睡不着觉”了——与苹果、诺基亚不同,三星手机并不交由富士康代工, 三星市场份额每增大一份,郭台铭碗里的“羹”就要少一点。
正因如此,当苹果增速趋缓、三星于2012年12月取代诺基亚成为全球最大手机厂商后,鸿海原本并不明显的“天花板”开始显露。
不仅如此,鸿海旗下主营手机代工的FIH(富士康国际,主要为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代工)则更是重灾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巨头,FIH 3月21日晚间发布的财报概要称,2012年亏损3.164亿美元,创历史最大亏损纪录。
其实,FIH在2012年的亏损并不出乎意料。一方面,该公司2012年上半年即挖下2.2亿美元的亏损“大坑”;另一方面,在鸿海内部,高利润率的苹果产品代工主要归iDPBG等事业群运营而与FIH无缘。
这一鸿海内部的人为分工成为FIH发展最大的“先天不足”:如前所述,当世营运利润最为可观的两大智能手机巨头是三星和苹果,三星自主生产,而 苹果基本与FIH“绝缘”,所以任郭台铭如何走马换将,FIH仍难逃每况愈下的境地——年营业额由2007年高峰时的107.32亿美元滑落至2012年 的52.398亿美元,5年内缩水逾一半。
但必须要有人站出来为FIH的业绩不佳承担责任。2012年12月13日,FIH公告称,时年62岁的公司董事长陈伟良(SamuelChin)将于2013年1月1日退休。此前的2012年7月4日,FIH还公告,彼时60岁的程天纵将退任执行董事及行政总裁职位。
而顾及早前杜家滨自富士康旗下飞虎乐购等的离职,代工利润微薄的鸿海似有成为一批知名职业经理人职场伤心地的趋势。
不惜血本再下注电商
郭台铭对于“制造的鸿海”转为“科技的鸿海”和“商贸的鸿海”痴心不改。
也正是意识到了2013年完成15%增长目标的不易,郭台铭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商贸鸿海”。虽然鸿海做渠道一直不被看好,也确实屡战屡败。
但无论如何,这都并非鸿海当下最大的战略分歧。真正让前述知情人士作出“郭台铭上了年纪”的判断是,郭正计划“不惜血本”再次介入电商业务。
此前的情形是,因为看到代工利润微薄,郭台铭一面向面板等上游“布局”,一面开启了“渠道下沉”策略:利用万得城、赛博数码、飞虎乐购、敢闯店中店、万马奔腾等五种方式,进军渠道。
可事不遂人愿。鸿海持股占比约25%的万得城接近在国内清盘;飞虎乐购在杜家滨2011年年底自富士康出走后,几乎再无统筹规划;万马奔腾则因为规模小、人员不专业、产品售价高而频频被爆出停滞消息;敢闯店中店和赛博数码的拓展亦难如意。
但郭台铭对于“制造的鸿海”转为“科技的鸿海”和“商贸的鸿海”痴心不改。目前,富士康内部,正积极开展“万马科技体验店”的相关研讨,包括设计LOGO等,准备在2013年开出数百家乃至上千家万马科技体验店。
“向商贸转型没有错,但如何转型、怎样定位就尤其关键。”前述知情人士说,多年的渠道转型失败表明,富士康缺乏零售人才,所以,向商贸过渡,富 士康必然应该采取代工为主、电商为辅的思路。但问题是,在郭召集开会的全部时间里,都是一帮只做过制造的“老头”在围绕电商讨论。“而且更致命的是,郭台 铭做渠道的思路仍然没有换。”
以飞虎乐购为例。郭台铭此前的做法是各个事业群拿出各自代工的产品和资金,投入到富士康内部的电商平台上,表面上看是杜家滨主持大局,统一规划,但实际上,各事业群都占有一块山头,各自为战。
在选拔零售人才的操作方案中,万马奔腾此前选派各事业群内年龄30岁以下、连续三年集团考核业绩为A的“失败”做法,这次在万马体验店的计划中 再次被采用,层层分派、投入更大、举全集团之力开启“万马科技”的结果很可能导致既没有明确的拳头产品,也不知道究竟是以卖产品还是占渠道为定位。
“如果是为了卖产品,富士康完全没必要花这么大力气去做渠道;但如果是为了占渠道,在当下电商进入平台之争、全品类覆盖的情况下,万马科技仍以家电、3C为主的模式不可能在当下电商渠道之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前述知情人士说。
也正是郭台铭在再次发力电商思路上的“拎不清”,让前述知情人士作出“郭台铭上了年纪”的判断。
就此相关种种,本报记者求诸富士康媒体办公室及鸿海发言人。截至发稿,对方尚未置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