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
(2009-05-31 17:28:25)
标签:
教育杂谈 |
分类: 教育 |
小学教育心理学考试测试题第二章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有人大器晚成或少年英才,有人长于数理运算或善于言辞。这是心理发展的(
A.连续性
2.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是指智商至少达到多少的儿童(
A.130
3.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是(
A.自我意识
6.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这说明儿童思维具有(
A.单维性
7.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守恒观念的形成,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8.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是(
A.直觉行动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9.在下列认知风格中,容易给学习带来不利影响的认知风格是(
A.场独立型
10.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
A.1岁左右
11.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12.(
A.专制型
1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斯基
A.二年级
18.只能进行自我中心思维的儿童,其认知发展处于(
A.前运算阶级
19.(
A.小学二年级
20.(
A.感知运动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心理个体的发展具有的一般特点是(
A.连续性与顺序性
2.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有何特征(
A.单维思维
3.自我意识包括哪些成分(
A.认识成分
4.美国的韦克斯勒的智力量表包括(
A.智高测评
C.儿童智力量表(WISC)
8.小学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
A.社会性认知
9.下列描述符合少年期特征的是(
A.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B.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C.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
D.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10.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
A.性别差异
三、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小学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_________和_________。
2.童年期又称_________,这是二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
3._________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4.个体的自我意识从发展的角度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_________再到_________的过程。
5.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称之为_________。
14.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即包括_________,也包括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15.皮亚杰认为_________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16.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_________对知觉的研究。
17.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8.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_________与_________两类。
19.特殊教育必须注意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变革。
20.儿童在_________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
四、名词解释
1.人格
2.性格
3.认知方式
4.自我中心
五、简答题
1.简述个性的性格特征。
2.简述埃里克森儿童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简述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4.简述小学儿童认知活动有哪些发展?
5.简述小学儿童的社会性交往有哪些表现?
六、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认知差异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B
5.C
6.B
7.C
8.C
9.C
10.B
13.A
14.B
15.A
16.A【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性认知的定义。
17.B
18.A
19.B
20.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CD
3.ABC【解析】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4.BCD
5.BCD
6.ACE
7.ADE
8.AD
9.ABCD【解析】见大纲相关内容陈述。
10.ABC
三、填空题
1.教师
四、名词解释
1.人格: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2.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4.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3)性格的情绪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2.【答案要点】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8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存在相应发展危机,其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有利于个体积极人格的形成。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3.【答案要点】
(1)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
(2)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
(3)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
4.【答案要点】
小学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知觉从无意性、情绪性向有意性、目的性方向发展;
(2)注意从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向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发展;
(3)有意识记逐渐超过无意识记并占主导地位。机械识记还占有优势,抽象记忆在逐渐发展;
(4)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5.【答案要点】
与幼儿相比,小学儿童与同伴交往频率更大,共同参加的社会性活动也进一步增加,社会性交往也更富有组织性。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有:
(1)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
(2)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
(3)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
(4)儿童开始形成同伴群体。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丰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而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答案要点】
(1)特殊教育必须注意内容、技能和环境的变革。内容必须满足各类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并通过特殊教育手段使学生掌握一些特殊技能。
(2)在安排特殊教育的环境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形式:
①随班就读。让需要进行特殊教育的缺陷儿童进入普通学校的课堂中进行全日制或半日制的教育活动;
②普通班加巡回辅导。将特殊儿童置于普通班中,由巡回辅导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向特殊儿童提供部分时间的教学,或对普通班教师进行咨询,商讨特殊儿童的辅导策略;
③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资源教室是为中小学特殊儿童设立的、与普通教室分开的补救教学场所,配有特殊的材料、设备和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它有两种用途,一是对学生作个别辅导或小组教学,通过补救学生所缺乏的技能或补偿其弱点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问题;二是由受过特殊训练的教师对那些普通教师难以处理的学生提供咨询与帮助;
④设置特殊班。将教育需求相近的特殊儿童集中在一个班级内接受教育。这种特殊班通常附设在普通中小学里,对象为轻度和中度的残疾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