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

(2015-04-15 12:06:12)
标签:

股票

分类: 个人存档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简称LTCM)成立于1994年2月,总部设在离纽约市不远的格林威治,是一家主要从事定息债务工具套利活动的对冲基金。美联储对它的救助向社会传递了一个理念——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

自创立以来,LTCM一直保持骄人的业绩,公司的交易策略是"市场中性套利"即买入被低估的有价证券,卖出被高估的有价证券。

 

LTCM将金融市场的历史资料、相关理论学术报告及研究资料和市场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机进行大量数据的处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电脑数学自动投资系统模型,建立起庞大的债券及衍生产品的投资组合,进行投资套利活动,LTCM凭借这个优势,在市场上一路高歌。

1996年,LTCM大量持有意大利、丹麦、希腊政府债券,而沽空德国债券,LTCM模型预测,随着欧元的启动上述国家的债券与德国债券的息差将缩减,市场表现与LTMC的预测惊人的一致,LTCM获得巨大收益。

 

LTCM的数学模型,由于建立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在数据的统计过程中,一些概率很小的事件常常被忽略掉,因此,埋下了隐患--一旦这个小概率事件发生,其投资系统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1998年,金融危机降临亚洲金融市场,LTCM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债券和美国政府债券之间利率相差过大,LTCM预测的结果是:发展中国家债券利率将逐渐恢复稳定,二者之间差距会缩小。

 

同年8月,小概率事件真的发生了,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下滑,俄罗斯国内经济不断恶化,俄政府宣布卢布贬值,停止国债交易,投资者纷纷从发展中市场退出,转而持有美国、德国等风险小,质量高的债券品种。

 

由于LTCM做错了方向,它到了破产的边缘。9月23日,美林、摩根出资收购接管了LTCM。

 

该基金在2000年已倒闭清算,参与发起的1997年诺奖得主斯科尔斯斯和默顿的理论也被公开批评,美林证券在其年报中评论数学风险模型“或许会提供比担保更高的安全感,但可信度有限”。但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仍然是金融学教科书中重要的数学公式。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以"不同市场证券间不合理价差生灭自然性"为基础,制定了"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发现不正常市场价格差,资金杠杆放大,入市图利"的投资策略。斯科尔斯和默顿将金融市场历史交易资料,已有的市场理论、学术研究报告和市场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电脑数学自动投资模型。他们利用计算机处理大量历史数据,通过连续而精密的计算得到两种不同金融工具间的正常历史价格差,然后结合市场信息分析它们之间的最新价格差。如果两者出现偏差,并且该偏差正在放大,电脑立即建立起庞大的债券和衍生工具组合,大举套利入市投资;经过市场一段时间调节,放大的偏差会自动恢复到正常轨迹上,此时电脑指令平仓离场,获取偏差的差值。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这套电脑数学自动投资模型中也有一些致命之处:

(1)模型假设前提和计算结果都是在历史统计基础上得出的,但历史统计永不可能完全涵盖未来现象;

(2)LTCM投资策略是建立在投资组合中两种证券的价格波动的正相关的基础上。

    尽管它所持核心资产德国债券与意大利债券正相关性为大量历史统计数据所证明,但是历史数据的统计过程往往会忽略一些小概率事件,亦即上述两种债券的负相关性。

       LTCM万万没有料到,俄罗斯金融风暴引发了全球的金融动荡,结果它所沽空的德国债券价格上涨,它所做多的意大利债券等证券价格下跌,它所期望的正相关变为负相关,结果两头亏损。它的电脑自动投资系统面对这种原本忽略不计的小概率事件,错误地不断放大金融衍生产品的运作规模。LTCM利用投资者那儿筹来的 22亿美元作资本抵押,买入价值3250亿美元的证券,杠杆比率高达60倍。由此造成该公司的巨额亏损。它从5月俄罗斯金融风暴到9月全面溃败,短短的150天资产净值下降90%,出现43亿美元巨额亏损,仅余5亿美元,已走到破产边缘。9月23日,美联储出面组织安排,以美林、摩根为首的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37.25亿美元购买了LTCM的90%股权,共同接管了该公司,从而避免了它倒闭的厄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