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公园游记

标签:
四川盐亭高山公园醉人的绿散文文学 |
分类: 那人那时那些事(散文与随笔) |
高山公园游记(散文)
山野
出县城西行两百米,到了一座高山之前,这就是盐亭文史典籍中屡屡提及的负戴山,现在人们称之为高山。依山而建,常年森林茂密,青山悠悠,这便是盐亭人引以为豪的“高山公园”。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原一座森林茂密的山上开凿出了从山脚一直盘旋到山顶的盘山公路。各大企业、系统也响应县委、政府号召,在茂密的树林中间修建了可供人们闲暇休息的亭子,并延请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民主人士许德珩先生题写了“高山公园”的牌匾。
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就是“高山公园”,从此结束了盐亭没有公园的历史,同时也为绵阳市所辖县城公园划上了一个句号。
说是公园,其实也简单得很,既没有大门,更没有后门,有的只是一个牌匾,四处都可以进入。盘山公路蜿蜒曲折如长龙一样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路并不宽,路面也不好。说是公园,其实只是盐亭县城里的人,休闲时没有别的去处暂且活动的场所,简陋得很,也平淡得很。所以很长时间都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这满山遍野常年郁郁葱葱茂密的森林。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伴随着灾后重建,县委、政府对高山公园进行了重新规划维修改造,增添了林间小道、石桌石凳,加宽了盘山公路,安置了路灯,这样每天早晚爬山的人就更多了。加之走过一些地方,包括现在旅居的绵阳城,喧嚣噪杂拥挤不堪车水马龙人流如织,越发觉得盐亭县城的可爱,高山公园就因之越发逗人喜爱了。以致有不少人感叹道:高山公园就是盐亭县城的宝,这不花一分钱绿色的天然氧吧就是盐亭人的福。
是的。一语点破梦中人,不说不知道,一说还真的如此。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登山乐》的短文:“……晨曦初露,喝点白开水,然后蹬山去,活动活动筋骨,呼吸点新鲜空气,一个多小时后回家吃饭上班。一天的精神劲儿都很足,其乐快哉!要是有太阳出来或者连续几个大晴天,把地表的湿气蒸发掉,晚上再足足下它一场雨。第二天早晨太阳出来,明亮的天是那样的蓝。爬上山来,山上的树林像是被人洗过似的,愈发碧绿可人。听着林间鸟儿啁啾婉转的啼声,再呼吸特别清新的空气,那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才更好呢!运动一阵,出点汗,然后回去冲个热水澡,那种感觉,那种舒适惬意的感觉真是死鱼的尾巴——不摆了!更不用说,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俯视小小的县城和穿行在大街小巷忙忙落落的芸芸众生,心中的一切烦恼和不快也都一扫而光……”虽然近在咫尺,登临的时候也很多,但每次都匆匆而行,却还没有正儿八经地仔细端详过。这多少有些遗憾。
周末回到盐亭老家,自然会去爬山。而爬的这个山基本上就是高山公园。从住家的阳台一望,映入眼帘的就是高高耸立的负戴山以及依山而建的高山公园。从住家出发,几分钟就到了山脚,拾级而上或者沿着公路缓缓而行,或疾步如飞,或边走边聊,甚至走一段路坐下来休息,然后再往前走,或者原路返回,总之想走就走,想停就停,完全随自己的心愿和喜好。在休闲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芳香,使自己得到彻底的放松。无怪人们常说,这高山公园就是盐亭县城人不花钱的天热氧吧。
高山公园满山遍野的翠柏苍松,一年四季不落叶,有时会觉得有些单调、重复,那是好东西吃腻了的感觉,好似一日三餐大鱼大肉吃着。但无论是酷暑还是寒冬,看着这满山遍野的苍翠就让人舒服。
虽然高山公园也不过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但高山也就是地方文史典籍中记载的负戴山,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深的印记。从山脚拾级而上,或者沿盘山公路徐徐上行,首先会经过一栋古老的房子,那是清末民初旅居盐亭的陕西人修的“陕西会馆”。如果再往前追溯,那便是诗圣杜甫两次从古梓州(今四川三台)到阆中途暂居歇息的昙云庵。诗圣杜甫从盐亭经过,写下了“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清……”等激情高昂的诗篇,与他平时忧愤激烈的沉郁风格判若两人。如果说他在梓州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平生第一手快诗的话,那么这首《行次盐亭县》便是第二首快诗。
再往上走,一个半大的平地,现在矗立着一尊高大的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为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而牺牲的袁诗尧等烈士而建立的。同样的如再往上追溯,相传为唐德宗时宰相,同时也是诗圣杜甫的好友县人严震的墓地。
从山梁直往山爬,或者沿着盘山公路徐徐而上,到了山顶,那是为隋朝时河南义士张峻夫而修的斩蟒亭。“剑劈蟒头着紫得邀隋帝锡;
当然高山公园相关的典故还不止这些。不过我以为最最重要的还是这遍山遍野的绿,这让人直入心扉,流连忘返的绿,不分任何时候,任何季节、节气的绿,不花一分一毫一厘无价之宝的绿,吸入心扉,让人陶醉,这真是盐亭人之福啊!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