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五年话重建
(2013-05-15 14:48:32)
标签:
无人侦察机汶川芦山灾后重建杂谈 |
分类: 另一只眼(杂文与评论) |
灾后五年话重建
山野
转瞬间,“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五年了。五年来,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与援建下,曾经被夷为平地的汶川、北川等灾区重新又以崭新的面貌矗立在世人面前,形象而又深刻地诠释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揭开了新的一页,开始了新的生活。
可就在撕心裂肺的伤痛快要完全愈合,灾后重建全面完成的时刻,“4·20”芦山地震又不期而至,让人骤不及防,曾经的伤痛,快要淡忘了的场景再次显现。
老天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巨大灾难、困难面前中华儿女重又紧紧地相拥在一起,相互鼓劲呐喊,“芦山不哭,雅安加油,四川雄起”成为这段时间最为感人,同时也是最流行的语句。是的,在人力尚无完全抗拒大自然巨大的破坏力面前,人类只有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相互支持安慰鼓励向前走,才能从悲惨的命运走出来。
回顾这段时间,在戛然而至新的灾难面前,我以为还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的。
一是快速处置能力使灾情得到了及时反映。不论是中央,还是地震所发生当地政府的快速反映能力都明显优于五年前。至今还有坊间传闻,其实也不仅仅是传闻。因为有不少领导干部就曾经说过,“5·12”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城有不少人从废墟中爬出来赶往绵阳报信。但主要领导不仅不相信,反而斥责最初报信人危言耸听,还告诫不要打胡乱说。直到报信的人越来越多,这才将信将疑,采取措施。可这时已经错过了非常珍贵的好几个小时。可这次就不一样了。地震发生后仅几分钟,网上就传出了消息。紧接着上下都行动起来。这就为及时救援赢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
二是高科技侦查手段的运用,为科学救援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同样是道路中断毁损严重,车辆以及救援队伍无法及时进入。但这次却动用了无人侦察机查勘地震灾情,这就为科学救援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在赢得宝贵时间的同时,也尽量减少了地震灾害所带来的人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三是受灾群众和地方政府都已经有了明显的救援意识。灾害发生时积极开始自救,我认为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值得总结和大书特书。说实在话,地震发生后揪心的场面无时不刻在撞击着我的神经。芦山的场面从电视的特别报道中已经知晓,但紧邻的宝兴却迟迟没有音信,真的让人很揪心,担心又不会成为第二个北川?“5·12”震中在汶川,但因灾伤亡人数最多的却是北川,因此有不少专家就说应当重新定义为汶川北川特大地震。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信息不通,上级不知情,没能迅速采取措施不失为原因之一。因此在没有音信传出的时候,我一直就在担心宝兴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北川?结果却出乎我的意料,地震后宝兴虽然信息中断,但当地政府已经在有条不紊开展自救了,因此并没有造成多大的人员伤亡。
吃一堑长一智,这些也算是汶川特大地震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从而学到的经验吧!
“4·20”芦山大地震,救援工作已接近尾声,人员安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随后的灾后重建也将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回顾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走过的历程,总结一下五年来的得失也许会对即将开展的灾后重建提供有益的帮助,正如芦山地震发生后反映迅速、灾民积极自救等从汶川地震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一样。
一是要认真做好规划。灾后重建不能仅仅局限于解决目前现实存在的紧迫问题,而是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因此要在做好地质地形地貌勘测分析的基础之上,认真做好规划。规划先行,规划是灾后重建的基础,所有的灾后重建都应当紧紧围绕这个统一制定的规划进行,包括受灾农户农房重建,以及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建筑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由此可见规划的重要性,所以做好规划是灾后重建能否成功关键的第一步。
二是灾后重建应当分轻重缓解分步实施。灾后重建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正如修房置物一样,不能说两三天就完成,这既不现实,同时也不是科学求实的态度,而且还有可能导致新的问题的发生。这不仅对于投资额大、工期较长、工程质量等要求相对来说较高的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和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非常重要,农房重建同样如此。记得几年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时,上级要求灾后重建一天一个样,房屋要及时开工,资金要尽快拨付出去,一时间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与建筑相关的行业开足马力都忙不过来。于是出现了边施工边建设、边修边改、工期严重滞后等千奇百怪的现象。还有就是平常才两毛多不到三毛钱钱一匹的砖,高峰期时竟然达到六毛多,而且却没有货。以致于有不少乡镇领导亲自坐镇砖厂,砖刚一出炉就被拉走。可不这样又咋办?上边一天一个检查,如果哪个地方灾后重建进展迟缓,相关领导头上的帽子就有可能挪位。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不法商人乱涨价。其实不然,供求关系才是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又比如平常人工费最多不超过一百元/天,但灾后重建仅杂工的工资就几乎接近这个水平。事后用一些人的话来说,国家的补助资金远远抵消不了建筑材料以及人工涨价的因素。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人为造成的,一个劲儿要求进度,三年重建两年完成太脱离实际。一窝蜂哪能不出现这种现象?这还只是进度方面的。如果再牵扯到深层次问题的话,话就更加不好说了。
三是资金的监管也不能不说是另一个重点。灾后重建各种渠道资金如雪片般纷纷飞来,可要使用好这些资金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不愁没钱,担心的却是如何才能用好这些爱心款。虽然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政策、措施和办法,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难以做到,并不全是监管者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而是在要求进度的前提下不得已让步了。三年重建两年完成,进度是压倒一切的硬指标。在这种情况下,一切有悖于这个目标的条条框框就只好绕道了。比如农房重建政策规定,农户重建时打好基础,拨付补助资金总数的30%,主体完工后支付30%,房屋完工经验收合格后支付剩下的40%,可是在执行中为了抢进度,抢时间,只好变通为农户只要把地圈梁等基础打好后就支付补助资金,这样一来就造成前后政策不一致,人为地制造了矛盾。于是一些农户把地圈梁打好,补助资金到手之后就外出打工去了,资金倒是拨付出去了,但房屋并不一定就建好。这绝非个别现象。再说大家都正抢材料、人工,修房子哪有哪么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