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的思维观
(2008-07-04 10:34:49)
标签:
思维观国人黑状后悔药杂谈 |
分类: 独步遐思录 |
国人的思维观
山野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人决定做一件事,决定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其结果大大出乎人的预料,使整个面貌也随之改变,远不如从前,于是大卖后悔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似乎如果当初不做这件事,情况就会好些,就不至于弄到现在这种今不如昔的局面。
比如某人放弃好好的工作不要,下海经商做生意,亏了,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便想如果我听别人的好言相劝,安心上班,反正富不起来,但也饿不死,一口稀饭是有的,就好了!还直埋怨世上没有后悔药!当真如此吗?难说!
某人不听劝告,买了一支股票,被套牢了,后悔不已,要是当初听从某某的好心话就对了,就不至于弄到现在这种场面。果真是这样的吗?电影《独立大队》中主人公不听政委的劝告,吃了大亏,差点连老本都赔进去了,在影片的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世上要是有后悔药就好了!”催人泪下,感慨万分。
对世道更是如此,稍有不如意,不顺心,便大发感慨:今不如昔!好象过去的一切都是好的,什么都比现在好得多,都如人的愿。比如说到现在难以遏治的腐败顽症,中央决心不可谓不大,态度不可谓不坚决,力度不可谓大,但仍然难以从根本上予以彻底铲除,于是就怀念起五、六十年代来,那时如何如何的好,如同是天堂一样,甚而至于要是能回到五、六十年代那该多好啊!越是这样,就越是愤愤不平,五、六十年代就真的如人们想象那样的好?值得令人深思。“民以食为天”连肚皮都填不饱,那又有啥好?!我看未必如此。
现在不管你怎样说,至少不用担心有人会抓你的小辩子,不用担心有人告你的黑状,再也用不着成天提心掉胆诚惶诚恐般生活。更不用说,不再担心缺吃少穿吃了上顿没下顿,过上了过去梦寐以求的生活。从这点上讲,我认为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这点不假。
再比如现在的领导一上台,坐稳位子,就想方设法弄钱,安排自己的人再往上爬,去谋求更大的官。就又说过去的领导没有私心,如何如何廉洁,工作如何深入,如何又心中想着老百姓,仿佛过去的领导真的是那样,我看未必如此。
那个时候,农民要脱农皮,吃上公家饭,不外乎上学、参军和招工三条路,要想成功仅有根正苗红也是不行的。何以至此?关键还是国人的思维观念问题。
台湾原子能之父孙观汉博士、著名作家柏扬先生相继在《中国人的“老昏病”》和《丑陋的中国人》中,对国人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陋习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震人耳聩。应该说国人一遇到不如人意,不顺心的地方,思维就发生了变化,眼睛就朝后看,总认为过去的一切都好,不论是个人的境况,还是对国家的发展,大都如此,这也应该是国人的一大病灶或弊端,也是与现代社会不相容的。
凡是不能老跟过去比,只看到现在不好的一面,只看到过去好的一面,而且尽量放大过去好的,夸大现在不好的,将二者作不对称、不对等、不恰当的比较,从而得出“今不如夕”的错误结论。
也许有人说是人们的怀旧情绪在作怪。一般而言,怀旧是老年人才有的情况,莫非我们中华民族就真的老了?应当朝前看,而不是往后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即使再好,也不可以倒转回去,更何况科学客观实事求是地看,过去并不是所说的那样好,应当相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又比现在更好,不然社会就不是在发展而是在倒退了,对人生也罢,对社会也罢,都应该如此。
跳槽下海经商遇到了困难,那只是暂时的,“失败是成功的妈”“上一回当,讨一回尖”,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就会越来越好。如果不去闯荡,永远都不可能好起来。
五、六十年代是刚从一个旧的时代过来,一切都是新的,包括政权、当官的,甚至于普通老百姓,一种崭新的从未有过的新鲜感(从旧社会过来的人更加如此)正弥漫着整个社会。当然觉得一切都是好的,留下的印象也是深刻的。但那时生活艰难,物质匮乏,各种形式的运动接二连三,人们担惊受怕,时常担心有人告黑状。更不用说,能自由地评判领导,表达自己的不满。毕竟那是低水平的生活状态。正如我们不怀念原始社会人人平等,自找自吃,一切都得自己动手才有饭吃,有衣穿,没有贫富差别一样。
虽然现在存在各种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还很严重,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过去好,至少绝大多数人衣食不愁,还有可供个人自由选择的一定范围的权利。应当深信现在比过去好,未来比现在更好。对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当用发展的眼光,在前进中来解决,而不是倒退回去。总之,眼睛始终要向前看,一直朝前,这样对未来才有信心,对生活也才有勇气,也才有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生活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