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者,法象也(九)

——答王小朋友、托马斯质疑
李建阁/雨橋
一、与王小朋友商榷
1、书法是“伎”,并非有古诗文基础都能成书法大家
王小朋友观点:
渔的文章没有逃脱“以书论书”的圈子。
王羲之明确的说:夫书者,玄妙之伎也。
我在上次文章中讨论的也是王羲之的书法教学方法。
他的笔势论十二章,说的都是把字写好的方法,属于以书论书。他没有谈到文化修养、品德等对书法技艺提高的作用。为什么?因为在古代,古文为普通的行文书体,就像现在的中国人都会汉语拼音,高中生都会数学、英语一样,很普通。
元代金石学家,印学奠基人吾丘衍说:今之文章,即古之直言。今之篆书,即古人平常字。
我认为他说出了一个被人忽视的基本问题。即我们觉得写得古朴生动、水平高超的钟鼎大篆,其实就是古代日常使用的“平常字”。高深难懂的铭文内容,在古代就是官吏“平常做的文章”。只是我们离那个年代久远了,因朝代更替,文风变异,感到神秘而已。
既然生活在古代的文人官吏都能撰写古文,是不是人人都具有书法家水平?
答案是否定的。
从钟鼎文到唐代这段历史看,书法水平高的有三类人:
1、 基层的“书吏”,云梦睡虎地秦简,信阳楚简,武威汉简,都出自书吏之手。
2、 专职写手,如敦煌的“写经生”,以抄写为职业,换取生活来源。
3、 书法家,一个有书法技艺传承,有创造性的高素质群体。如蔡邕、张芝、王羲之。
这三类人有一个共性,即有老师传授,有书写技术、加之大量的练习、体会。
象能在钟鼎这种庙堂重器上写铭文的,一定是当时公认的“书法高手”,并非人人可为。
所以说,毛笔虽是古人“一辈子使用的书写工具”,但书法水平有“高下之分”,这个区别就是“技术”。
象王羲之告诫儿子的“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象“及诞死,(钟)繇阴令人开其墓,遂得之(蔡伯喈笔法)。”
这么神秘,只能说明“书法是玄妙之伎”。
2、书法与品德不是正相关关系
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清代刘熙载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苏东坡说“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
这里提出了人们喜爱的书法作品须具有品格与艺术两个标准。
没人愿意把汉奸的书法挂在厅堂之上,就是这个道理。
但书者品德与书法艺术水平高低毕竟不相联系。
书法好,品德好,为世人敬重。但品德好并不能使你的书法水平提高,品德不好未必就书艺低劣。
王铎投降清朝为官,做了贰臣,赵孟頫背叛大宋赵氏宗族,做了元朝的官,但他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是由他们的艺术成就决定的。
3、书法“尚象”论的误导问题。
对于“尚象”书法教学的作用,王羲之举例说:
昔宋翼((钟繇弟子)常作此书,繇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竖,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之坠石,每作一勾,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
唐张怀瓘在六体书论中说:书者,法象也。
又说:草书者,张芝造也。其功邻乎篆籀,探于万象,取其元精,至于形似,最为近也。字势生动,宛若天然,实得造化之姿,神变无极。
沈伊默说:要读出每一个字的表情。我们在临摹一个字的结构时,要托物寄情,把每个字都拟人化地赋予神情、性格和生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自己的艺术想象力。
中书协篆书评委刘彦涛是甲骨文、大篆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大家之一,他说:书法结构拟人化,才能写出金文的端庄摇曳之美。
我认为书法低层次在“描字”,中层次在“写字”,高一点层次是把字看做是一个个感情丰富,动态十足,有生命的人,有正、有侧、有喜、有怒、有蹲、有跑,这是“法自然之象”。
晋代行草书法是我们公认的书法艺术高峰,当前书法的根本问题在于严重忽视了“晋代好的传统”,不知道晋人评判书艺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法象”,而沉浸在笔墨抒情,自由发挥上。当然,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大篆的精髓在钟鼎文。
清代书法教育家李瑞清明确提出“求篆于金”。
为什么推崇钟鼎文?质朴、生动。
我们看一下钟鼎文单字的生动性:建议盯着看一会,是不是越看越有味道?
畏,如人扭捏作态,回眸一笑。
佳,如鸟挺胸而立,姿态后仰。
长,如人舞蹈,单腿落地。
人,如躬身施礼,倍感谦恭。
在篆书方面,钟鼎文的价值在于一是“金石味”,二是“古朴、生动”。这正是秦篆、铁线篆缺乏的。
下面这种篆书写法很常见,线条粗细一致,有功夫,但没有笔法变化,没有俯仰动势。只是画线,艺术情趣全无。把字写死了。李阳冰之后,一直到清代篆书才有历史性突破,就是清人把大篆写活了。
因此,我说的“书法尚象”,一是晋唐书法的艺术追求,二是我对当今书法学习的改进主张。是书学讨论,而非误导。
当你有了书法审美之后,你的书法就注入了文化气息,一画一字,都受到书法审美的制约。这种书写时是受限制的书写,是理性的书写,是追求心中自然之象的书写。
二、与托马斯商榷
托马斯观点:“如果书法尚象或模拟具体物体是王书精粹的话,有脱离书法抽象本质,而坠入状物写实的危险。”“古有虫鸟书模仿走兽飞禽,不是书法。”“尚象组合的书法成了神经的乱象”。
回答如下:
1、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说:“仓颉之初作,益依类象形。”汉字造字六法之一的“象形”,是摹写原形的构架。如写的龟字从龟之形而来,写的象字从大象之形而来,写的鱼字从鱼之形而来。这种“拟形状物”是文字发展的低级阶段。
2、当书法在晋代发展成为一种高尚艺术的时候,书法秉承蔡邕、卫夫人的美学思想,提倡把字抽象表现过程“活化、动化”,赋予每个字以“生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王羲之强调把字写活,点画之间,每成一字要有情有义,他说: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3、晋人书法“尚象”不是“状物写实”,不是写狗象狗,写猫象猫,写横画云,而是要把字“写活”,让一点一画、每字有情趣、有动感,呈现鲜活的生命之象。这正是“抽象艺术的灵魂所在”。假若“法象”是一种倒退,那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中的“启心章第二”、“说点章第四”所讲开悟之法岂不是“误导中国书法上千年”?
4、日本书法界在书法理论做了很多有益探讨,但以晋唐为宗没有变。
5、托马斯先生说“王羲之没有传王献之什么笔法,中国人喜欢故弄玄虚”。
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章章讲的都是笔势、笔法要领。建议读十遍,会有不同看法。
6、托马斯先生说“今人论书多为拾古人牙慧”,我认为对于王羲之书艺及理论,我们研究的远远不够。对于历史上的书法大成就者,我等书法爱好者就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齐白石当年对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极其敬仰,潜心学其精华,甚至愿做门前的走狗。
其诗如下:
“青藤雪个远凡胎,缶老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
卫夫人当年曾批评说“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这段话对我们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我们仅是书法爱好者,放下身段,潜下心来向历代书法大家学习,是提高书法水平的不二法门。这也是澳书协开展书学讨论,举办书艺交流的目的。
一家之言,不当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