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浅谈

(2008-06-17 20:38:13)
标签:

教学论文

教育

分类: 杏坛拾零

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浅谈

    (注: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付光钰

 

   细读《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认定“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明确提出让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这就提出身为教者,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写作的空间,解放对其写作思维的束缚,开阔其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在习作的世界时无拘无束,倾吐心声,表达意愿,发挥想象,张扬个性,让我们的学生写真话,道真情,表真意,不写假话、空话、套话。

   但是,在今天,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却仍然看到教者将充满人性美的、最具有个性化学习和创新生成的活动——习作,变成了枯燥、机械、无奈、虚假的应试训练,让我们的学生在成长中一点点失去习作的兴趣。有人曾用16个字形象地概括了当前习作教学现状:主体不明,序列不清,手脑不合,起步不行。

   (一)三年级习作内容简述

   苏教版三年级上、下册语文教材,习作教学中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种选择,在习作评价上强调要求适度。[①]

如:、三年级上学期,学生第一次写作文,内容是“把自己看到的、做过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要求“先打草稿,然后念一念,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了,再誊写到习作本上,让人看明白就行了。” 这样的写作内容与要求,对于每一个初学写作者,都是一个可以达到也可以做好的要求,学生的第一步,也许就迈得这么轻松!

   再如:在学完如《北大荒的秋天》等优美课文后,第三次习作内容是“先在课本图中添上几种动物,再给整幅图涂上颜色,然后写成一篇习作。”要求学生“先简单写一写图中的景物,再写一种或几咱你添上去的动物,题目自定。”这样的作文,让学生写得五彩缤纷,兴趣十足,再能用上刚学过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怎能不说是一篇上好的作文呢?

再如:三年级下学期《习作2》,在三年级上学期《习作2》的基础之上,设定内容为“为别人画一张像,然后写一篇习作”,要求“可以画同学、老师、家长或想象中的人,除了写外貌,还要定写他的性格、爱好。”两次写人的作文,却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写作重在写清自己的样子,掌握观察的顺序;而第二次写作在此基础之上,更注重用事情表现一个人的性格或爱好!

从教材编写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编者注重学生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尽量给予学生定位最低、要求最简单、表述最明确、选材最广泛、形式最多样的习作。

  

 

(二)三年级习作教学策略浅谈

   (1)坚持兴趣主导,贯穿教学始终。

   新课标说:“降低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少布置命题作文。”这样的要求,都是习作教学中对“兴趣”把握的原则。何为“兴趣”,一个词——快乐!学生在习作中快乐地表达、快乐地书写,这样的作文就是“快乐的作文”、“兴趣的作文”。在一、二年级,我们提倡“对写话有兴趣”;在三年级,新课标规定“乐于书面表达”,“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完作文后“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基于此,笔者认为:习作的过程应当是一个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在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更是一种培养兴趣的过程。从习作导入、习作指导,再到习作动笔、习作评点以及习作交流,乃至习作积累,都应当是一种快乐的过程,“兴趣先导”,并将兴趣激发和兴趣保持贯穿始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习作5:给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名片》时,首先就可以从题目中的“喜欢”二字入手,找到能激起孩子情感活动的内容:

   师:在动物王国里,生活着许许多多和你们一样快乐的动物。瞧!他们来了,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师播放各种动物的图片。)

    师:快说说,你最喜欢哪只动物啊?

    生1:我最喜欢——

    师:你能用一个学过的词语来夸夸它吗?像这样子说:我最喜欢(  )的(  )。

    生1:我最喜欢憨厚可爱的大熊猫。

    生2:我最喜欢活蹦乱跳的小兔子。

    ……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今天呀,我们就来为他们设计一张可爱的名片,让更多的人们喜欢他,好吗?

    生:好!

    (师板书习作题目:为喜欢的动物设计一张名片)

    再如:在三年级下册的《习作7:学写一篇日记》中,让学生回忆一天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再选择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写下来,并注意日记的格式。这样的写作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怎么能不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2)读写迁移,“大小”结合。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曾这样形象地提出教材编写框架与构想:“两根柱子一条龙!”“两根柱子”即为阅读、习作,“一条龙”就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苏教版教材把习作与阅读并列为两根“台柱”,组成了一个立体性、操作性强的习作系统。鲁迅先生说:“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这里所说的“多看”即为多阅读,“练习”即为常练习写作。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下两册共安排了16次习作,显然,这16次习作是不够的,是不能有效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与水平的。身为教者,我们可以尝试着“读写迁移,‘大小’结合”——将课文理解扩展到课文仿写,单元习作与课堂内外各种小练笔结合。

   如:在学完《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天空、小河、原野”三个方面写出北大荒的美,再把这种写作方法迁移到《习作4:写一处景色》,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自然之美,有条理地写出自然之美。

   在我们的教材编写中,有很多这样的“读写迁移,‘大小“结合”的例子。如:学完《做一片美的叶子》后,课后尝试了小练笔“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些什么?”这样的练习,既是对课文理解的一种自我表达,也是对学生习作能力与思想的一种提高。再如:学完《“东方之珠”》一课后,课文中好词佳句不少,特别是文中描写香港夜景的部分,用三个比喻句表现了夜色的美丽,并透露出它的繁华;课后,要求“仿照课文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息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话。”其实,这就是对课文理解的一种迁移和表达,可以抓住“热闹”一词,说说节假日自己在街上的所见所闻,然后再进行归类写下来。

   用张庆先生的话说:“长线”孕伏积累,“多布云彩”;“短线”相机渗透,机动练笔,做到“长线结合”、“大小互补”。

   (3)尊重学生表达,提高写作积极性。

   我们常常说“童言无忌”,其实是因为儿童的语言是最真实的语言,从这种语言中,表露出他们的世界里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如:笔者的一位学生龚艺茗在她的小诗里这样写到:

下雨了,下雨了,小树说:我喜欢下雨, 雨儿为我洗澡,还为我演奏音乐。

下雨了,下雨了,小朋友说:我不怕下雨,我要去上学,要不然,会迟到的.

雨儿看见了,下的更大了.

乌云遮遍了整个天空, 雨儿落在伞上跳舞, 滴滴嗒嗒滴滴嗒.

……

从小作者的文中,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她正用自己纯真的心、稚嫩的语言来表述地自己真实的情感;而这些,正是我们的学生在习作阶段需要的。

在我们的习作教材中,对每一次的习作要求也有这样的明确导向:如:只要把你“所见所闻、所做所想”写下来,“写得真实、明白、通顺就行”等等。实际上,这是在强调我们老师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表达方式,尊重他们的的表达愿望。或许,这种原始的表达在我们成人的眼里是显得那样浅显、幼稚甚至不合要求,但是却是对儿童认知、理解、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如果我们老师总是对其进行删改、增修,必然会因为我们这种“细致”的做法而损伤孩子的写作自信心和写作积极性。

   (4)师生同写,创造轻松和谐的习作氛围。

   师: 同学们,在二年级啊,我们都写过好多好多的日记和看图写话,你能挑一篇你觉得写最好的读一读吗?

    (师用一节课的时间抽生读)

    师:这一学期啊,我们就要开始写作文了!你知道什么是作文吗?

    (生发表对作文的看法,有的学生说到写作文难!)

    师:其实呀,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认认真真地写下来,这就是作文!而且作文一点都不难!信不信!

    生:不信!

    师:这样吧,你们来说个题目,老师来“写作文”,当场说一篇作文出来,可以吗?

    生1:我的梦想!

    生2:我的心里话!

    生3:我最喜欢的同学!

    (这些都是二年级时曾经写过的内容!)

    (师根据学生提供题目当场口述作文。)

    师:怎么样?我说得好吧?瞧!刚刚老师说出来的话,如果用笔写下来,就是一篇作文;你们上一节课读得那些日记和写话,也是作文!现在觉得作文还难吗?

    生:不算难了!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踏上学作文、写作文的路吧!在这条路上,老师将和你们一起来写作文!

    生:好啊!(鼓掌)

    这是笔者在三年级的第一节作文课上的教学过程,在这一节课上,我尝试着用自己的引导,让学生在作文的起步初期,首先消除对作文的惧怕心理,让他们轻松上阵!同时,提出了“和学生一起写作文”,即常说的“下水文”!有人说:“下水文”就是根据学生作文的命题或要求亲自动笔写成并用于指导学生的文章,也就是教师写的范文。其实不然,老师写“下水文”,更多的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写,不是给学生一种对比,也不是给学生一种学习,而是一种师生同写的融洽的课堂。在笔者的习作教学中,我觉得教师写“下水文”应该注意:

首先,明确自己所写的“下水文”只是一种例文,不应让学生完全仿照,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这和课文中所提供的“例文”一样,让学生在完成作文初稿后再来看“例文”和“下水文”,相信会有更好的功效,在个性发展中给予适当格式、审题、布局、立意等各方面的提示即可;其次,教师的“下水文”应当符合儿童的写作特点,不宜把自己的“下水文”水平定得太高,以免让学生望而却步,觉得自己无法达到而失去原有的教学目的;第三,尝试与学生同堂完成,即与学生一起写,这样更有利于创设一个和谐的习作课堂。

   三年级的习作,作为学生真正写作的起始阶段,显得非常重要,它将影响学生整个小学阶段乃至一生对语言文字学习的兴趣。这不仅仅是怎样开头结尾、如何谋篇布局的问题,更多的是尊重儿童人格、发现儿童天性、赏识儿童审美的一种综合教育。

  




[①] 摘自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教学参考书三年级上册第7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