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2-10-30 15:21:51)分类: 计划 |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学任务和措施为重点,指导学生正确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改革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处理好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教与学,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从小给学生打好教学基础,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册共安排十一个单元。其中“数与代数”领域共安排五个单元,分别教学“除法”“混合运算”“运算律”“认数”和“使用计算器”;“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三个单元,分别教学“角”“平行和相交”和“观察物体”;安排一个单元学习“统计与可能性”;安排一个单元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一个单元安排整理与复习。教材还结合相关学习内容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数量关系的过程,认识较大的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探索并发现简单的规律。
2.经历研究有关物体与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有关几何体与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根据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设计简单的游戏。
二、数学思考方面。
1.在理解大数目的意义、利用大数目进行表达和交流、把大数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估算和估计实际问题的结果等活动中,发展初步的数感。
2.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运算顺序、运算律,以及用图形、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活动过程,发展初步的符号感。
3.在认识射线和直线,进行几何体与视图相互转换,研究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以及周角的大小关系,体会直线间的位置关系等学习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在简单的数据统计以及体验可能性的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5.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猜想等数学活动,有条理地思考、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三、解决问题方面。
1.能在教材提供的现实情境中看到数学内容,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2.能通过两步计算或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逐步养成计算后回答问题的习惯。
3.能运用点、线方面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了解获取有用数据信息的多种渠道,能读懂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5.能通过修改或重新设计游戏规则,实现游戏的公平。
6.能主动与同学合作开展学习活动,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
7.在教师组织下反思自己的学习,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会策略的多样性。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现实中理解数学,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现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
2.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
3.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4.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⒈正确对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进行笔算;正确判断商是几位数,商的最高位位是几。
⒉运用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混合运算进行简便运算。
⒊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⒋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的学习过程。
【教学难点】
⒈利用间隔排列的知识解决实际中的有关问题。
⒉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作出正确的分析。
⒊用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或垂线。
⒋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分析、判断、创新等能力进行培养。
四、教改措施:
⒈学期一开始就严格要求,加强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⒉利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从而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⒊加强补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不落人后。
⒋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学科第七册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体系苏教版国标本
单元 序次 |
教 材 内 容 (教材篇目) |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教学准备 |
一 |
除法 |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商一位)、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且商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使学生在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乘、除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
1.“笔算整十数除三位数、估算商是多少”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突出整十数除三位数在本单元中承前启后的地位。 2. “两位数除三位数”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循序渐进地安排两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帮助学生突破试商的难点。 |
掌握试商方法是学生学习两位数除三位数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
课件 |
二、 |
角 |
1、进一步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定义,掌握这三者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距离的定义。 2、了解生活中的角,明确角的概念、角的符号表示方法,掌握角的画法、测量、分类和一些特殊角的度数。 3、通过观察、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
1、角的初步认识、任意角的画法。 2、量角器的初步认识及怎样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 3、角的分类,各类角的特征及如何用量角器来画 已知大小的角。 |
1、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 2、对各类角范围的明确认识及用量角器来画已知大小的角。 |
课件、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纸片、小棒 |
三、 |
混合运算 |
1、了解生活中的混合运算,明确加减乘除和括号的运算顺序,掌握混合运算方法。 2、理解混合运算的必要性,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云红混合运算处理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及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
1、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四则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脱式运算的格式。 |
课件 |
四、 |
平行和相交 |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结合生活情景,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认识平行线。 3、学生通过自助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4、使学生初步认识垂线,积极探索画垂线的方法并会用三角板画垂线。 |
1、帮助学生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正确理解平行线的意义,并能根据其意义准确判断平面上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掌握垂线、垂足和距离的概念,掌握画垂线的方法。 3、引导学生发现垂直线段的性质,理解点到直线距离的概念。 |
1、学生学会用合适的方法画一组平行线。 2、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 3、利用三角板正确规规范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4、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
课件、彩色纸、方格纸、小棒、直尺、三角尺、长方体、水彩笔、量角器等 |
五、 |
找规律 |
1、认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的规律,以及类似现象中的规律;初步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联系实际发现和应用规律中,体会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寻找和发现规律的过程,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能力。 |
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
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多媒体课件,小棒、圆片等 |
六、 |
观察物体 |
1、通过实际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可能不一样的,直到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直到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视图。 2、通过从下面、上面以及不同侧面观察5个或6个相同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积累辨认物体视图的经验,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
1、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使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认物体。 |
1、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它是物体的哪一面,并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面的个数是不同的。 2、体会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能辨认相应的视图的形状。 |
课件、挂图、几何形体、实物、白纸和笔 |
七、 |
运算律 |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 2、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理解其意义。 3、通过对比学习,自主学习探讨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并能理解其意义。 |
1、对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的归纳和概括。 2、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乘法运算律。 |
1、运用运算律进行简单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
课件、习题卡片 |
八、 |
解决问题的策略 |
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
课件、图书,字典若干本等 |
九、 |
统计与可能性 |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3、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
1、使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课件 |
十、 |
认数 |
1、 2、 3、 4、 |
1、亿级、万级数的读写方法。 2、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 3、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
1、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
课件、计数器、卡片 |
十一 |
用计算器计算 |
1、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2、 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3、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
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
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
课件、计算器、挂图 |
十二 |
整理与复习 |
|
|
|
|
教学进度表
计划周次 |
单元(课、章) |
教 |
课时 |
一 |
第一单元 |
除法 |
4 |
二 |
第一单元 |
除法 |
5 |
三 |
第一、二单元 |
除法4、角1 |
5 |
四 |
第二单元 |
角 |
5 |
五 |
|
十一休假 |
|
六 |
第二、三单元 |
角2、混合运算3 |
5 |
七 |
第三、四单元 |
混合运算 |
5 |
八 |
第四、五单元 |
平行和相交3 |
5 |
九 |
第五、六单元 |
平行和相交2、找规律3 |
5 |
十 |
第六单元 |
找规律1、观察物体4 |
5 |
十一 |
第七单元 |
期中练习3 |
5 |
十二 |
第七、八单元 |
运算律 |
5 |
十三 |
第八、九单元 |
运算律2、解决问题的策略3 |
5 |
十四 |
第七单元 |
解决问题的策略1、统计与可能性4 |
5 |
十五 |
第八、九单元 |
统计与可能性2、认数3 |
5 |
十六 |
第九单元 |
认数 |
5 |
十七 |
第九、十单元 |
用计算器计算 |
5 |
十八 |
第十单元 |
整理与复习 |
5 |
十九 |
|
期终复习 |
5 |
二十 |
|
期终检测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