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比”是否低俗要看谁说
王旭明
此类语言到底低俗还是不低俗,到底应该不应该驱逐出网,我认为,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说,而不能一概论之。
必须承认这些词不属于雅词,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是,不是雅词可以是俗词,但不一定就是低俗词。需要看到,在雅与低俗之间还有很广阔的空间,对这类网络词语定性和能否使用,需要突破一种思维模式,即非好即坏,非黑即白。应当看到,这些词语的产生是人民群众在日新月异、激荡变化的网络生活中产生的词语,是表达或宣泄一部分群体情绪或思想的需要。简单的说,这些词语的产生是因需要而生,因交际而生。因此,对这类语言只要不违反党和政府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有伤风化就应该允许存在,也不宜笼统说在网上斩尽杀绝,事实上也做不到。
必须认识到,语言来自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在自己的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语言,在田间地头或青年活跃的网络社区,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比如逗比、然并卵、屌丝等等,这些词语在使用中有的已经弱化了原有的本意而衍生为嘲弄、调笑和放松式表达,我们不能因为一位农村妇女偶尔说一句粗话就把她视为低俗。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网友说这些语言就一概定性为低俗。概括说,固然不雅,但也不至于低俗,更不至于要在网络上绝迹。
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部分时间地点对象和场合都可以用这类词语了呢?当然不是。
据笔者了解,在一些学术会议上,有不少学者在发言的时候很喜欢把这些网语挂在嘴上。比如用“撕逼”代替学术争论,用“屌丝”代替底层,用“逗比”指责不同意见者……这显然是不合适的。首先,发此言者身份多为专家、学者、教授,这样的身份就决定了你应当说雅言,应当是雅文化的代表,偶一为之还无所谓,如将此类语言当作表达习惯,动辄引用显然不妥。其次是对象。听专家学者教授发言的对象一般为青年学生或较高文化层次者,这些有一定文化修养,也同样是雅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承者,针对这类群体用这样的语言当然不合适。第三,学术会议、高峰论坛和业务研讨之类严肃场合,应当突出的缜密的思维、严谨的逻辑和规范的语言,在这样的场合下说这类网络语言没,也不妥当。无论是发言者还是听讲者,无论是时间地点场合,将这样的网络语言泛化至学术场合都是不合适的。
现代语用学观点认为,词语的运用要特别注意意义和语境两个概念。词语的意义因语境的不同而不同,同样,各种各样不同的语境又可以产生丰富多端变化的词语,用这样的观点衡量网络语言生活或现实语言生活,都不宜轻易仅仅划分为雅俗两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正因为如此语言才也不能着无穷无尽的魅力,也才在社会生活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此,逗比是否低俗要看谁说,更要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下说。
(本文首发《环球时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