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呼吁全社会学学谦词敬语
王旭明
日前,笔者应邀参加世界语言大会。一出车站,几个大学生志愿者的语言便吓了我三跳:你们是开会的吗?吓我一跳;你叫什么,自己在这儿找(递过一张纸),吓我二跳;在这儿等吧,还有两个呢,吓我三跳。由于是参加语言大会,便想到志愿者语言应该讲究点儿,便发了微博,善意提醒。
谦词敬语就是用礼貌的语言自谦和敬人的话。汉语中用于自谦的,称为谦词;用于对他人表示敬意的,称为敬语。例如,我们在交流中,常用的谦词有“家父”、“家母”、“舍弟”等,这是用“家”、“舍”来谦称自己的父母、弟妹,而不能用它来称他人的父母兄弟。而称别人的父母兄弟“令”则是敬语,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别人的儿女可用“令郎”、“令爱”。与此相对,谦称自己的作品为“拙作”,称自己的看法为“鄙见”、“愚见”、“浅见”等。再如,我们在交流中常用的敬语有“贵”(如贵校,贵公司)、“大”(如大作,用于称对方的作品),“高”(如高见)、“尊”(如尊姓大名)、“拜”(如拜托)、“赐”(如赐教,请别人指教)、“雅正”(请对方指正)、“惠”(如惠顾)等。现在,最常用的谦词敬语有“你好”“对不起”“稍候”“请坐”“劳驾”“谢谢”“抱歉”等等。
再看看现实吧!还以笔者参加世界语言大会的遭遇为例。微博发出后,各方的反应真是又吓了我三跳:一跳是微博发出后,涌出来几千条评论,一些学生的粗言粗语甚至谩骂的话令人心冷齿寒。二跳是会务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说本人是未邀自来!退一步说,即使是未邀自来,也该礼貌相待啊。三跳是我询问了一些与会者后才知道,不少人与本人遭遇相同,都感觉一些志愿者在服务的过程中,语言的规范化程度需要提升,谦辞敬语的使用还需要普及。比如“谢谢”“你好”“久等了”等词,很少听到。其实,这样的现象绝不仅仅发生在一校一地,尤其是大中小学学生不会使用谦词敬语现象还十分普遍。
我们应当看到,谦词敬语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远不止礼仪规范。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润滑剂,还是寄托情感的外在表达,更是不同群体之间情感认知和理解沟通的桥梁。我们常说的医患关系、警民关系、师生关系、官员和公众的关系等等,有些紧张,如果双方多使用谦词敬语,我们的社会会减少许多冲突和矛盾,和谐许多,美好许多。所以,学谦词敬语不仅仅是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事儿,还是现实社会迫切的需要。
正因为如此,我非常赞赏今年北京高考作文题《谈谈老规矩》,该题目紧贴社会现实需要,解当下之所急;同样,正因为如此,我在语文版教材中将谦词敬语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让学生记住并且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以加强这方面的熏陶。在此,我呼吁全社会学学谦词敬语,尤其是大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继承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从学谦词敬语开始,可以不说您,但不能不说请、你们好、麻烦大家和对不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