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表达开会杂谈 |
有一种会我喜欢开
王旭明
如果问你一个问题,你喜欢开会吗?我相信,除有特殊需求外,绝大部分人是不喜欢开会的,之所以不喜欢开会,会议的内容重要与否且不说,就说会议的形式吧,无论是什么会,基本上都是上边念稿,底下听稿,甚至有些论坛和新闻发布会都变成了这种呆板单一的形式,怎么能够让人喜欢呢?
最近我参加了一个开了三天的语言工作会议,按说时间够长,又是研讨会的名义,参加者多为教育厅的厅长处长们,还有一位教育部的副部长,规格很高,想来一定是念稿、听稿和说稿。于是,我做好了溜小差的准备,还带上了不少副业,没承想,三天下来,不仅差没溜,副业没做,还兴趣盎然的想再听几天呢。什么原因呢?
一是,会议与我们所经常见到的不同,是名副其实的研讨会,即研究和讨论的会议。所有与会者的发言均不念稿,大家畅所欲言,有说三分五分钟的,有说十分八分钟的,谁刚刚离题或偏长,主持人马上提醒会议的主题是什么,又提醒发言人控制时间。三天听下来,既有对语言文字工作的新见解,也有对当前出现的许多新问题的困惑和不解,还有自己地区独到的经验与做法,甚至还破例的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规格提出了建议,引得全场阵阵笑声。
二是,参与会议的一位最高领导,也是教育部的一位副部长不仅自始至终参加会议,而且也不念稿,包括每一天的总结和会议的结束讲话都不念稿,中间还经常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引发讨论积极思考。大家在这种氛围里无拘无束的讨论着,交流着。这当然应该是研讨会的一种常态,但显然与会者都很少见,所以在他们享受着的同时,不断表达对这种领导作风和会议形式的赞许,一直到会议结束,大家还恋恋不舍。
三是,既然是研究和讨论,就一定要有碰撞和交锋。这也原本是研讨会应有之意,但我们也有久违的感觉。在这次会上,大家说了许多真心话,而你的真心话就有可能和他的真心话不一致:或理念的不同,或方法策略的不同,亦或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不同,总之,交锋是自然的。我看着这方刚平那方即起的辩论,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辩论,感觉特别过瘾,就像教育部这位部长所说的那样,大家来了一个真正的思想风暴。
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我特别赞同: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伴随一个人一生成长的能力,不是一时一事一会儿所能解决万事大吉的;语言文字工作必须要放开视野,拓宽胸怀,融入教育、服务教育;我们必须把提高每一个国民的语言文字能力作为国家文字工作的核心和语言战略;我们现在对英语学习十分重视,考试还分口试和笔试,为什么学习自己的语言文字那么冷淡,考试只有笔试,既无听力测试,更无写字考察,长此以往,中华文化能不衰微吗;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要把语言文字工作的要求渗透到包括语文教学在内的学校教育中去等等。这些话不仅令人振聋发聩,而且也说到我心里去了。这样的会能不愿意开吗?
归结起来,人们不喜欢开会主要原因是空话套话和废话太多。这有与其说是内容问题,我更愿说是表达形式的问题。有一个段子说,儿子将赴任,曾居高位的老父以八字相赠:不说假话,不说真话。儿子迷惑不解。父亲曰:前者可得民之心,后者可得官之心。儿子更加迷惑:莫非要讲鬼话吗?父曰:空话。这虽是笑话,但在我们的会议中讲空话的绝不在少数,讲假话的也有,至少从表达形式上可以精简、改造或不说空话,当然更不能说假话。
至于人们不爱开会,还有其他许多原因。如没有碰撞没有交流的一言堂;如只有文件语,没有大众话、只有书面语,没有口头话的单一表达;如只有顺腔说好话、既没有咨询,也没有解惑的安排;如无论开会对象是何人永远都是那一套不变的话语表达,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这当然不是小文所能一一涉及的。但开了一个让人心情高兴的会,让人豁然开朗的会,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三天没白过啊!
在“文山会海”的今天,我们还要开许多会,惟此,这样的会才值得让人记住和效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