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教》第三期节目"500亿怎么花?"
(2008-08-03 22:36:19)
标签:
留学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崔邦炎山西王旭明新闻发言人问教教育 |
《500亿怎么花?》
节目导视:
解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走进演播室,是作秀,还是做事?
同期:压力太大改行了。
解说:公民代表尖锐提问。
同期:您怎么看?
解说:学生质疑教育公平。
同期:有很多的学生也许都会辍学。
解说:嘉宾现场遭遇质疑。
同期:这些钱到哪儿了?
解说:百姓还有哪些困惑声音?
同期:我是有不同的看法。
解说:助学新政周年回望,《问教》500亿怎么花?敬请关注。
主持人:走出发布台,走进观众中,大家好,我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你王旭明不做新闻发布会,怎么跑这里来了,做节目来了?是不是压力太大,改行啦?还是又在做什么秀。我想听听大家有什么意见?
徐永光(希望工程创始人):王旭明先生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有些观点,我是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你采取这样的方式开新闻发布会,我非常地赞赏,也非常地钦佩。
主持人:谢谢我们徐永光老师的鼓励,有了徐老师的鼓励,我增加了一点胜利的信心。还有吗?还有什么想法?有请。
观众:我想提一点,就是说希望我们的观点能够真正纳入到你们考虑政策当中,使这个新闻发布会真正起到这个作用。
冯志军(搜狐网教育频道主编):这个作秀到底是不是有必要?我觉得其实还是有必要的,因为作为我们在大众传媒里面,教育虽然说跟每个人都很密切相关,但是关注度其实不高,我们需要有一些这样的一些节目,我们的一些主流媒体,我们的一些类似作秀的一些行为,让大家更多的来关注教育,关注我们的中国教育。
主持人:非常好,非常好。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大家知道,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我们国家实行的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作为同学来讲,要缴一定的费用。那么缴一定的费用对很多同学来说就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我听说这么一个故事,说一家两个孩子考上大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只能采取抓阄的办法,谁抓到的一个就上大学,另外一个就要放弃。这个听起来挺让人心酸的。其实我们国家在对困难学生这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2008年,今年国家将投入500亿对我们国家的困难学生实施资助,这个大家也知道,这个政策是去年出台的。去年出台了以后,这个情况怎么样?我们先看一个短片。
(短片)
公民提问:
平均下来的话,平均每个大学生能分配到多少钱呢大约?
主持人:这500亿是一个很大很大的数字,有人算过,一个100块钱一张的钞票给它叠起来相当于30层楼高。如果这一亿元用一吨半的车拉,要拉4车。如果都存到银行里头去,如果月收入1万的人工作30年都花不完。大家对500亿有什么概念?有吗?你们觉得有多大?这500个亿。我请最后那位小同学说一下。
观众:这500个亿,应该是一辈子什么都不用做都花不完。
观众:这个没有意义,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他到底能够享受到多少那才有意义。
主持人:现在咱们这番讨论,大概对这500亿由原来非常抽象的一个大,变得稍稍有点具体了。我们今天就来好好的聊一聊这500亿,花不花,怎么花,够不够,还要增加多少等等。今天我们也特别高兴的请到了我的同事,他就是我们教育部的学生资助中心的主任崔邦炎先生,崔主任,我们有请,欢迎他。
崔邦炎:去年我们国家决定每年财政投入308个亿,学校必须从事业收入中提取5%,再加上国家大力实施和推行国家助学贷款,这三方面的资助经费加起来是每年500个亿,这是我们国家投入力度最大的一年。
主持人:崔主任那就是说,原来我们国家里面这个308个亿基本上包括了大学和中职。
崔邦炎:对。
主持人:但过去我们国家对中职这一块是很少的。也有,但是很少。
崔邦炎:2006年这样算下来,包括我们的高等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中央财政投入的助学经费只有18个亿。
主持人:前年才18个亿啊?
崔邦炎:前年18个亿。
主持人:现在是308亿,一下子增加了18倍。一下子增加了很多。
崔邦炎:应该说国家在这个方面的投入增加的幅度是很大的。
主持人:那早两年为什么不能增加啊?
崔邦炎:王主任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由于我们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东、中、西部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和农村发展很不平衡。客观上我们国家现在还存在着相当一定量的困难的群众,那么这些人民群众的孩子要上大学,要上高中,要上中职,那家庭负担是非常困难的。那我们国家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为了体现教育公平,为了保证教育公平,那就让所有的无论你是家庭经济困难与否,你还是有钱,还是没有钱,只要你考上了大学,我们都要保证你顺利入学,并保证你顺利完成学业。
主持人:我知道了崔司长,你这番话解决了我一直困惑的一个问题,比如说我就在想,既然这样,我们大学也免费教育不完了吗?何必捣这个乱呢?但是您刚才跟我说了一个词儿,我们是发展中的国家,我觉得这个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
(推进片1)
解说:北京、外地职校助学金为何高低不均。
同期:1800。
解说:山西民间助学代表专程抵达现场,反映落实情况。
同期:我觉得我坐在这里也肯定不会乱说话。
解说:教育部将如何解答?助学新政周年回望,《问教》500亿怎么花?正在播出。
主持人:在座的同学,大家有没有职业学校的同学?今天来的有吗?举手一下。你们现在都拿到了国家补助助学金了吗?
观众:拿到助学金了。
主持人:拿到多少钱?
观众:1800元。
主持人:多了吧,我记得是1500吧,可能比别的标准高了一点,是不是?
观众:我们分农村户口还有城市户口。我们农村户口的是1800。
主持人:你们几个同学都拿到这么多钱是吗?
观众:对,我们都拿到了。
观众:我是来自山西的,据我们了解的话,山西有的技校,他拿到的补助,一个月,大概去年拿到的是七百、八百块钱,一年,一年。
崔邦炎:你是哪个学校?山西哪个学校?
观众:我不是学校的,我是搞助学的。
主持人:你是搞助学的。
崔邦炎:你是山西省助学中心的?
观众:我们是民间的,自发的。
崔邦炎:你民间自发的你怎么说学生没拿到?你的依据在哪儿?
观众:因为我们在过程中,是跟老师打交道的,有接触的。
崔邦炎:我觉得你说的与事实估计出入比较大。
观众:那我觉得我坐在这里,也肯定不会乱说话。
主持人:这个没关系,具体情况到时候跟我们反映。我觉得你提的是很好的一个问题,你说的一些具体问题没关系,你写出详细的情况反映给我们,好吧?提供详细材料,我们检查。
崔邦炎:我们欢迎举报,欢迎举报。
主持人:欢迎举报。
(推进片2)
解说:贷款上学为何成为非议对象。
同期:你身体又残疾,你凭什么出国呢?
解说:面对质疑,嘉宾将如何作答?助学政策怎样才能更深入人心?
同期:让我们民办大学也能够实行一下。
解说:为何百姓疑虑重重。
同期:拨给他的教育经费到底是有多少?
解说:助学新政周年回望,《问教》500亿怎么花?正在播出。
主持人:讨论到这里,我们有一个问题,至少我觉得特别明确了。说你这500个亿可能很大很大,说起来分这个省多少,那个需要多少多少,都是很多。但具体到我个人身上,我究竟能不能拿到,能拿到多少?对于我来讲,500个亿没有意义,对于我来讲5块钱有意义,因为5块钱我拿到手了。刚才讨论的这个问题不能说没有道理。那么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来看一看这个短片里介绍的一个情况。
(短片)
解说:他叫孙小军,来自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现在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就在他9岁那年,一场飞来横祸却降临到他的头上。
同期:感觉自己好象走路都越来越严重,走路都不稳了,就喊我爸,我爸就带我去医院,县医院。到了那边之后,检查之后,医生就跟我爸说,必须要截肢。
解说:医生说小军患了骨髓炎,整个右腿都要被截掉。这对于他的家人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截肢之后,活泼好动的小军变得文静了,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在小军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奋斗目标。
同期:那是进了初中之后就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至少要进中国最好的,至少是名校吧。
解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孙小军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他们全家都沉浸在欢乐中。然而,在高兴的同时,小军也有一个担心,那就是学费怎么解决?小军的家在贵州山区,每年靠种地,只有两三千元的收入,而大学四年的学费就要两万多块,还不包括住宿费和生活费。这么多钱,对于孙小军一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就在家里人为小军的学费发愁的时候,小军发现,在录取通知书里还有一本小册子,上面介绍的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如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同期:在录取通知书里面有一个国家助学贷款指南。
解说:2002年8月31号,孙小军怀揣着家里全部的积蓄700块钱,来到了华中科技大学报道。在绿色通道,学校老师让小军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
同期(华中科技大学学生处老师
解说:在孙小军的宿舍里,挂着一串纸做的风铃,那是小军第一年在学校过生日的时候,全班的女生为他专门做的,上面写满了对他的祝福。孙小军说他是幸运的,是国家助学政策圆了他心中的大学梦。
主持人:我们今天特别高兴,也把刚刚参加完期终考试的孙小军同学,从学校请到了我们节目现场。我们欢迎他。
孙小军:对,因为我父母都是在农村做农民,家里面没有什么经济收入,都是靠种田维持生活,所以那个时候就把家里的粮食卖了,一共700块钱,我一个人就带着过来了。
主持人:你这次到学校来办理的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有手续是吧,你都办理了哪些贷款形式?
孙小军:就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主持人:申请了多少钱?
孙小军:四年,每年是5850块钱,一共是两万多块钱。
主持人:两万多块钱。
崔邦炎:你们说这个数字大不大?就是说满足了他这四年在校期间学费和生活费的需要,这个数字大与小没有什么意义。
主持人:满足了他的需求。
观众:我是一个大学教师,非常难受的是,一方面其实能够来我们这里申请助学贷款的同学家庭条件都是相当艰苦的,他们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当然,有时候他们跟我说的时候,也不希望说我们把消息太发散出去,他们还是有自己非常自强的一面。
观众:我是北京工业大学的教授,很多学生以为贷款不够光彩,或者说是要保持隐私,觉得贷款好象是不好的,但是有很多学生又非常需要贷款,她反映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您觉得您的观点是什么?
崔邦炎:我觉得我们高等学校的学生,尤其是我们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不要因此而自卑,不要因此而感觉到不好意思,家庭困难不是你本身造成的,你自己学习优秀,申请贷款,申请国家助学金,这都是国家为你们提供的政策。非常光明正大地申请,光明正大地提出来。是国家对你们的一种关心和爱护。我们倡导我们高等学校的,尤其是我们家庭经济困难的一些同学们,要自立自强。
观众:我也是本科刚毕业的,上研究生,首先非常感谢国家的政策,让我读完本科四年,因为国家的助学贷款我才能完成学业,而且我也自己非常的努力,也获得国国家奖学金。现在我是研究生一年级,我们每年的学费是12000,加上住宿费1300,再加上其他的生活费用的话,一年大概是2万块钱。我想如果研究生不能提供助学贷款的话,我想会减少一部分学生攻读研究生的愿望。
崔邦炎:首先我纠正你一下,也可能你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国家的政策,是允许和支持研究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国家的政策没有讲研究生不准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主持人:小军,你听了大家说的,你感觉我们说的有几分道理吗?
孙小军:我想表达一下我的观点。我觉得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这是一个青年人应该追求的,自立自强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贫困根本就没什么,只要心不贫困就可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国家助学贷款在实施过程当中,可能由于没有太注意贫困学生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还有周围人们对他的一些态度,比如说我,像我举我自己的例子,现在我获得国家奖学金,我拿出一部分钱来作为生活费,另外一部分钱作为自己备考GRE的一些日常费用,有些人就在怀疑我,他说你家里又没钱,你身体又残疾,你凭什么出国呢?你出国能干什么?我就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就有点受不了了,其实我觉得贫困真的是没什么,但是在这种流言蜚语,有的时候让人窒息。
主持人:实际上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就不仅仅要和贫困作斗争,实际上我听你说的,还要和很多社会上的偏见,包括不理解,甚至误解等等来作斗争,人才能成长起来。因为在我看来,其实你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经济上来说,是完全满足你的需要了,是吗?
孙小军:嗯。
主持人: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国家助学贷款,已经完全满足了你的需要。
孙小军:基本上满足了我现在生活的需要,就是我刚获得去年2007年的国家奖学金一共8000元。
崔邦炎:能获得国家奖学金,你是很好的孩子,优秀的孩子。
孙小军:我寒假还留在学校来做勤工助学,来再赚一部分钱,为以后出国申请奠定一定基础。
主持人:你将来还要准备读博士?
孙小军:对。如果有机会的话想到国外去。
崔邦炎: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孙小军:肯定的,我想学成之后回来报效祖国。
主持人:问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这种方式完成学业的,能够举一下手吗?
观众:我是来自现代管理大学的,是民办大学。我想说一下的就是像我们民办大学的学生,有很多学生也许上到中途的时候也负担不起那种高等教育的学费,也许就会辍学。我觉得是否能够考虑一下我们民办大学的学生也能助学贷款,希望能够考虑一下,是否对我们民办大学也能够实行一下。
崔邦炎:在新的资助政策体系里面,我们也充分考虑了现在这个客观的实际情况,民办高等学校的助学金我们也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都评。但是有一个条件,你民办高等学校的投资者、举办者,你必须按照规定,提取事业收入的5%来用于助学,国家仍然安排一定的资助经费,来资助你们现在在民办高等学校学习的家庭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保障你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谢谢这位同学。
主持人:本来以为这500亿反正就是一个花呗,怎么资助的问题。没想到引出来这么多,枝枝杈杈引出来这么多。我们先请我们的公民代表。
谢湘:我就是想申请这个助学贷款,为什么一定要贫困和不贫困、公办和民办。能不能就说我作为18岁的成年人,我通过一种契约的关系我来借钱,完成我的学业,完了我将来工作以后我来还,为什么做不到,我想问一问。
崔邦炎:谢社长,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告诉你,我们现在说的助学贷款叫做国家助学贷款,他是国家对困难学生的关心,你自己不用支付利息的,国家财政,中央和地方财政要给你贴息的。第二,国家要安排风险补偿资金的。所以说这种助学贷款它有国家的优惠政策在里面,所以说不是所有人都能贷,只能是你困难,而且要有条件,符合一定条件我才贷给你。
同期:谢谢,我觉得咱们观念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不是说所有的人想贷款就能贷到款,大学目前是消费制度里面最大的受益者,为什么他不能多拿出一点来支持我们的学生完成学业呢。还有我们的国家为什么不能拿出多一点的助学贷款名额来?
崔邦炎:据我了解,在这些大学学习的学生,无论你家庭经济再困难,他们都会保证我们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如果说你发现哪个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了,如果你发现了就找我。
主持人:童老师以后你还不光是社会评论员,你还是社会监督员,任命你啊。
崔邦炎:欢迎监督,欢迎监督。
(推进片3)
解说:好的政策有没有好的落实?
同期:这个财务能不能达到更公开,更透明。
解说:为花好500亿助学金,大家献计献策。
同期:这叫挪用。
解说:百姓还有哪些困惑声音?助学新政周年回望,《问教》500亿怎么花?正在播出。
主持人:其实我们前面一段说的国家这500亿,大家觉得我这个新闻发言人嘛,觉得老是报喜不报忧,今天咱们也报点儿忧。在贯彻落实当中,我前些日子听到这么一件事。我们先看一个短片。
(短片)
解说:2007年6月21号,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500元。《办法》还明确要求,学校应于学生入学一个月内,将助学金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就在去年年底,《华商报》一篇关于助学金的报道引起了各界的关注。报道说,陕西省绥德县职业中学校长高勇为了让职中学生的助学金在年前下发到学生手中,去找县长签字。而县长要去参加一个会议,心急的校长追着县长,并打开车门,希望县长签完字再走。没料此举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当天绥德县教育局作出处理决定,责令校长停职,向县长赔礼道歉,并被要求做检查。公安部门随后也以妨碍公务为由,将该校长行政拘留七天。事情发生后,陕西榆林市委书记亲自到绥德深入调查,了解事情经过,并作出决定,立即撤销该县公安局、教育局的两个处分决定。绥德县县长、公安局长、教育局长向绥德职业中学校长高勇当面道歉。12月28号,绥德县职业中学的学生终于领到了半年的助学金。
崔邦炎:在我们贯彻落实新的资助政策体系的过程中,确实也存在,在个别地方,个别学校政策不落实,尤其是在国家助学金的管理和发放过程中,不能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现在我们的国家审计署也在组织我们的审计部门要开展审计。欢迎我们全国的广大的人民群众,欢迎我们全国的广大教师,欢迎我们全国广大的学生,要监督我们国家的政策。
主持人:刚才我们只请童老师作为国家政策的监督员了以后,那今天咱们,刚才崔司长已经在这里给大家都发了任命状了,从今天节目做了之后,我们所到各地都是国家这项政策是否贯彻落实好的义务监督员。有问题,我们就反映到崔司长这里。
崔邦炎:反映到我们资助中心。我还插一下,我们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年在8月15号到9月15号,开学前后,开通热线电话,接受全国广大的学生和人民群众的投诉。我们去年,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去年我们2007年8月15号到9月15号,我们资助中心一共受理了,一共接听了,就是有实质内容的电话是3777个,每一个我们都做了详细记录,反映这个政策不落实,不能及时落实资助政策这样的电话,是占百分之33点多,有百分之66点多的主要是咨询政策。2007年跟2006年相比,反映不落实资助政策,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落实的这样的投诉电话下降了20个百分点。给大家报告一下。所以欢迎大家监督,也欢迎大家发现情况来投诉。我们都会认真处理的。
主持人:好,崔主任不仅任命大家成为国家资助困难学生政策的义务监督员,把这个工作内容都交代得很清楚了。
(导视)
解说: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走进演播室,是作秀,还是做事?
同期:压力太大改行了。
解说:公民代表尖锐提问。
同期:您怎么看?
解说:学生质疑教育公平。
同期:有很多的学生也许都会辍学。
解说:嘉宾现场遭遇质疑。
同期:这些钱到哪儿了?
解说:百姓还有哪些困惑声音?
同期:我是有不同的看法。
解说:助学新政周年回望,《问教》500亿怎么花?敬请关注。
观众:主持人好,各位嘉宾好,我想谈一下我自己的一家之言。教育部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工作是不是应该更公开一点,我讲的是在财务方面,一年500个亿多不多?很多。这些钱花到哪儿了?在各个学校,重点大学、普通的大学,还有民办大学、高中之间它怎么分配的?这个财务能不能达到更公开,更透明?让人们知道这些钱到哪儿了。
崔邦炎:这位同学提出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要求我们财务公开。通过这台节目向全国人民报一个帐,怎么分配的。国家奖学金,全国5万人,每人每年8000块钱,五八,四个亿。我们励志奖学金,3%的比例,接近50万人,一共花去了28个亿。国家助学金是20%的学生,这个花去了75个亿。中等职业学校今年不到1600万人,花去了接近200个亿。还有我们的助学贷款接近100个亿。还有学校从事业收入提取的助学经费80多个亿。我们的困难学生参加勤工助学要支付报酬,这个大约花了80多个亿。加起来500亿多一点。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
主持人:现在大家比较冀中的就是这个500个亿,我们聊到这里,够不够,难不难,我们都聊过了,现在就是怎么花。刚才崔司长接着这个同学的话题,给我们做了一本详细的帐。我现在想啊,我们在座的各位,咱们也都是大学生,都是老师,假设我们让你做财政部长,这500个亿给你,让你去划分,每一个人都过一把这个瘾,大家准备好,我们请工作人员把这个小牌子拿上来。有自告奋勇的吗?我们就把这500个亿当做一个大圆圈,我画的圆不圆,我们画三个圆。这三个圆每个圆都是一个500亿,我们请公民代表,50个亿信用制度。
徐永光:50个亿建立大学生助学贷款的信用制度。
主持人:100个亿提供信用担保,这是150个亿了。
观众:这50个亿给谁呢?给农民工的子女初中后在城市里面读中职,给他们提供助学金。其他的我不管,这样分配的话我就觉得非常合理。
主持人:这位女士,女士优先吧。谢谢。可以一边画一边解释。
观众:我是来自民办学校的一名班主任,我今天来的目的是呼吁一下我们的民办学校也应该享受这500个亿,哪怕给我们十分之一吧,我们享受一下,就这个目的。
主持人:再来第三位。好。
观众:可能我想的没有那么复杂,因为我是作为在校大学生来考虑这个问题的。就是平均分成五份,其中的两份作为对银行、对社会的风险基金,让银行贷款给大学生的时候放心。另外300个亿全部用于国家贷款的贴息。我想可能用这种方式能够让最多的学生,更多地享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利处。因为刚才就是在讨论中也说到了,在各种形式之中,其实国家助学贷款无论对教育部来讲,对学校来讲,对银行来讲,对学生本人来讲都是最有利的,综合各方面都是最有利的一种形式,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这种形式让它做到最大化呢?把更多的钱能够更有效地帮助更多的学生。这是我想说的。谢谢。
主持人:谢谢,这里有三个方案,三位财政部长对500亿的划分,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我想请三位,请另外三位财政部长来对他们点评。先请小军点评一下,好不好?
孙小军:我觉得应该要综合一下吧,的确要花一笔钱来建立一个信用机制,通过这个机制来促使这些毕业的大学生按期还款。
主持人:第二位点评的,我知道今天在我们这个现场,专门有一位刚刚从国外回来的朋友,我们听听您的意见。
观众:谢谢,我是觉得第一个项目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这500亿应该全部用于教育资助,不管是哪一方面的资助,你要是拿这个钱来建立一个制度,你要把它分配了,你就把自己的手捆起来了。
主持人:好,在我请最后一位我们嘉宾点评的时候,两位公民代表特别有话要说,老在那边摇晃,先请吧。
观众:我是这么想的,我觉得这500亿应该尽可能的满足申报的这些人,我们应该更倾重于,让大家都有学上,才能说上好学,这是我个人的一个观点。
主持人:这是对我们三个方案的补充。谢谢。那我们最后请崔邦炎主任,对这三个方案再进行一次专家和权威性的点评。
崔邦炎: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能够提出这些很好的建设性的意见,刚才这位老师说的好,这叫挪用,我们安排的是资助经费,这必须是政府另外拿钱,财政部每年都要安排专项经费,安排专项经费。这个担保,实际上跟这个贴补风险金是一样的,是一个意思,这个建议很好,这个大家的建议是共同的。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一下,民办高等学校跟我们公办普通高校它确实是有不同的情况。在政策的设计上,我们怎么更加合理,怎么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我们要进一步调研,来听取大家的意见。我谈一个目标,大家都希望我们把现在的助学经费用好,我们在这里向大家表一个决心,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我们把这项工作做好,把这项钱用好。
主持人:请大家放心,谢谢崔司长,谢谢小军,谢谢。今天我们也特别高兴,跟大家畅谈这么多的内容,大家谈的特别开心,特别尽兴。在我们今天结束的时候,我想请我们今天特地请来的六位公民代表,每一位说一句话,来谈一谈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好不好。
同期:谢谢啊,作秀如果能够做的这么真诚,我认为非常的成功,我被他的真诚所感动。谢谢。
主持人:感谢全体参加讨论的同学们,老师们。今天我们用这么多的时间聊了一个话题,就是这500亿,其实这500伊真是国家资助困难学生的一项大政策,一项好政策。虽然我们每个老师、每个同学心目中都有一笔500亿怎么花,我们都有一个方案,大家的方案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大家怀着一个崇高的责任心,怀着共同的目标,要把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搞上去。我觉得我们在做的同时,用更多的方式,更多的手段,更多的方法,跟大家沟通、交流,获得大家的理解,征求大家的意见,这是推进政务公开,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实实在在的行动。